材料一:
上谓裴寂曰:“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
上厉精求治,数引魏征入卧内,访以得失;征知无不言,上皆欣然嘉纳。上遣使点兵,封德彝奏:“中男虽未十八,其躯干壮大者,亦可并点。”上从之。敕出,魏征固执以为不可,不肯署敕,至于数四。上怒,召而让之曰:“中男壮大者,乃奸民诈妄以避征役,取之何害,而卿固执至此!”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且陛下每云:‘吾以诚信御天下,欲使臣民皆无欺诈。’今即位未几,失信者数矣!"上愕然曰:“朕何为失信?”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有司以为负秦府国司者,非官物,征督如故。陛下以秦王升为天子,国司之物,非官物而何!又曰:‘关中免二年租调,关外给复一年。’既而继有敕云:‘已役已输者,以来年为始。’散还之后,方复更征,百姓固已不能无怪。今既征得物,复点为兵,何谓来年为始乎!又,陛下所与共治天下者在于守宰,居常简阅,咸以委之;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上悦曰:“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
(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材料二:
君人者,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想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因怒而滥刑。
(节选自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17.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夫[A]号[B]令[C]不[D]信[E]则[F]民[G]不[H]知[I]所[J]从[K]天[L]下[M]何[N]由[O]而[P]治[Q]乎[R]朕[S]过[T]深[U]矣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敕,在古代一般与皇权相联系,文中三处“敕”意思相同,皆指皇帝下的命令。
B. 让,文中指责备,与《信陵君窃符救赵》中“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的“让”相同。
C. 征役,常用来表示赋税、徭役、行役,文中的“征役”特指朝廷征发百姓服兵役。
D. “宰”有“主管、主持”意,文中“守宰”指州县等地方长官。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唐太宗励精图治,不仅将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常常思考为政之道,而且希望臣下也都能恪尽职守。
B. 魏征认为,要无敌大下,就要“御之得其道”,不在于士兵人数的多少,不必征用“中男”入伍。
C. 唐太宗并未立即执行免除租赋和徭役的命令,魏征认为,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但也是君王失信的表现。
D. 为政不能失信于民,既然许诺了百姓就当兑现,既然任用官员就应信任,太宗对魏征的这一说法表示赞同。
20. 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对曰:“陛下初即位,下诏云:‘逋负官物,悉令蠲免。’”
(2)至于点兵,独疑其诈,岂所谓以诚信为治乎!
21. 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写到“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请结合文本概括唐太宗哪些做法体现了这一点。
【答案】17. EKR 18. B 19. C
20. (1)魏征答道:“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
(2)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
21. ①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②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
③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解析】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朕的过失很深呐!
“号令”作主语,‘不信”作谓语,“则”照应上文的假设引出下一句,常置于句首,故应在E处断开;
“民”作主语,“不知”作谓语,“所从”为所字结构,是名词短语作宾语,应在K处断开;
“……乎”是反问句,独立断开,“乎”是句末语气词,“朕过”偏正短语作主语,“深”作谓语,应在R处断开。
故在EKR处断句。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及理解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
B.错误,意思不同。“让”,责备。/谦让。句意: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径直上了车,坐在公子空出的尊贵座位上,丝毫没有谦让的意思。
C.正确。
D.正确。句意: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
故选B。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C.“百姓对此虽无责怪之意”错误。从原文“百姓固已不能无怪”来看,百姓还是有责怪之意的。
故选C。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初”,刚刚;“逋负”,拖欠;“蠲免”,免除。
(2)“点兵”,征点兵员;“岂”,难道;“治”,治国之道。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由“比多上书言事者,朕皆粘之屋壁,得出入省览,每思治道,或深夜方寝。公辈亦当恪勤职业,副朕此意”可知,唐太宗将大臣上书言事的奏章贴在寝宫的墙壁上,进出时观看。
由“乃不点中男,赐征金甕一”可知,唐太宗接受魏征“不点中男”的建议。
由“向者朕以卿固执,疑卿不达政事,今卿论国家大体,诚尽其精要。夫号令不信,则民不知所从,天下何由而治乎?朕过深矣”可知,唐太宗赞同魏征以诚信为治国之道的进言。
参考译文:
材料一:
太宗对大臣裴寂说:“近来很多上书言事的奏章,朕都将它们贴在寝宫的墙壁上,以便进出时观看,朕时常思考为政之道,有时要到深夜才能入睡。希望你们也要恪尽职守,与朕的这一心意相符。”
太宗励精求治,多次让魏征进入卧室内,询问政治得失。魏征知无不言,太宗均高兴地采纳。太宗派人征兵,封德彝上奏道:“中男虽不到十八岁,其中身体魁梧壮实的,也可一并征发。”太宗同意。敕令传出,魏征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不可以,不肯签署,如是往返四次。太宗大怒,将他召进宫中责备道:“中男中魁梧壮实的,都是那些奸民虚报年龄以逃避徭役的人,征召他们有什么害处,而你却如此固执!”魏征答道: “军队在于治理得法,而不在于人数众多。陛下征召身体壮健的成丁,用正确的方法加以管理,便足以无敌于天下,又何必多征年幼之人以增加虚数呢!而且陛下总说:‘朕以诚、信治理天下,欲使臣下百姓均没有欺诈行为。’现在陛下即位没多久,却已经多次失信了!”太宗惊愕地问道:“联怎么失信了 ”魏征答道:“ 陛下刚即位时,就下诏说:‘百姓拖欠官家的财物,一律免除。’有关部门认为拖欠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属于官家财物,仍旧征求索取。陛下由秦王升为天子,秦王府国司的财物不是官家之物又是什么呢 又说:‘关中地区免收二年的租调,关外地区免除徭役一年。’不久又有敕令说:已纳税和已服徭役的,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如果退还已纳税物之后,又重新征回,这样百姓本就不能没有责怪之意。现在是既征收租调,又指派为兵员,还谈什么从下一年开始免除呢!另外,与陛下共同治理天下的都是地方官,日常公务都委托他们办理;至于征点兵员,却怀疑他们使诈,这难道是以诚信为治国之道吗 ”太宗高兴地说:‘“以前朕认为你比较固执,怀疑你不通达政务,现在看到你议论国家大政方针,确实都切中要害。朝廷政令不讲信用,则百姓不知所从,国家如何能得到治理呢 朕的过失很深呐!”于是不征点中男做兵员,并且赐给魏征一只金甕。
材料二:
统治天下的人,如果真的能够做到一见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东西就要想到用知足来自我克制,将要兴建什么就要想到适可而止来使百姓安定,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非常注意加强自我修养,谦虚处世、自律言行,害怕骄傲自满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样能够(处于)众多河流的下游,喜爱狩猎就想到网三面留一面,担心意志松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终,担心(言路)不通受蒙蔽就想到虚心采纳臣下的意见,考虑到(朝中可能会出现)谗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罢黜奸邪,施加恩泽就要考虑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动用刑罚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发怒而滥用刑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