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为秦连横说韩王曰:“韩地险恶山居,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抵豆饭藿羹;一岁不收,民不厌糟糠,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料大王之卒,悉之不过三十万,而厮徒负养在其中矣。为除守缴亭鄣塞,见卒不过二十万而已矣。秦带甲百余万,车千乘,骑万匹,虎贲之士,陡跑科头,贯颐奋戟者,王不可胜计也。秦马之良,戎兵之众,探前跌后,蹄间三寻者,不可称数也。山东之卒,被甲冒胄以会战,秦人捐甲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夫秦卒之与山东之卒也,犹孟贲之与怯夫也;以重力相压,犹乌获之与婴儿也。夫战孟贲、乌获【注】之士,以攻不服之弱国,无以异于堕千钧之重,集于鸟卵之上,必无幸矣。诸侯不料兵之弱,食之寡,而听从人之甘言好辞,比周以相饰也,皆言曰:‘听吾计则可以强霸天下。’夫不顾社稷之长利,而听须臾之说,诸误人主者,无过于此者矣。大王不事秦,秦下甲据宜阳,断绝韩之土地;东取成皋、宜阳,则鸿名之宫、桑林之苑,非王之有已。夫塞成皋,绝上地,则王之国分矣。先事秦则安矣,不事奏则危矣。夫造祸而求福,计浅而怨深,逆秦而顺楚,虽欲无亡,不可得也。故为大王计,莫如事秦。秦之所欲莫如弱楚,而能弱楚者莫如韩。非以韩能强于楚也,其地势然也。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便史顺以决事”韩王曰:“客幸而教之,请比郡县,筑帝宫,祠春秋,称东藩,效宜阳。”
(选自《战国策·韩策一》,有删改)
【注】孟贲、乌获,战国时秦人,著名武士,力大无穷。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B.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C.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D.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事/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谷,指五种谷物,古书中有不同说法,通常指稻、黍、稷、麦、豆,泛指粮食作物。
B.“料大王之卒”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两句中的“料”字含义相同。
C.“被甲冒胄以会战”与“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被”字含义相同。
D.社稷,"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都祭祀社稷,后来用"社稷"代表国家。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仪为秦王推行连横政策,前去说服韩王,首先指出韩国地理条件不好,多为山地,出产的粮食单调,一旦遇到灾荒,百姓将食不果腹。
B.张仪说估计韩国兵力总共不足三十万,这还包括杂役苦力,若除去守卫边境之人,现有士兵不足二十万,根本无法抗衡秦国的百万强军。
C.张仪说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弱粮少的现状,却听信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根本不顾及韩国长远利益,一味蛊惑欺骗,贻误君主。
D.张仪表示如果秦军出击,韩国的国土将被分割,韩国违背秦去顺从楚,是自取灭亡;秦只
想削弱楚,而韩国与楚国相比,在实力和地势上占优势。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地方不满九百里,无二岁之所食。(4分)
(2)秦人捐甲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4分)
14.张仪游说韩王时,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请选取一处简要分析其论证效果。(3分)
答
10.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虚词和文言句式的能力。(原文标点)今王西面而事秦以攻楚,为敝邑,秦王必喜。夫攻楚而私其地,转祸而说秦,计无便于此者也。是故秦王使使臣献书大王御史,顺以决辜。
11.C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言文实词和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能力。"披甲冒冑以会战"中的“被”意为“披在身上”;“信而见疑,忠而被谤”中的“被”表被动。
12.D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而韩国与楚国相比,在实力和地势上占优势"错。原文认为韩国的实力不如楚国。
13.(1)土地方圆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
(2)秦军却可以扔掉铠甲冲锋迎战,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第(1)小题的关键点:“地方”意为“土地方圆”:“岁”意为“年”;“所食”意为“粮食”。第(2)小题的关键点:“捐”意为“扔掉、脱去”;“趋”意为“迎战”;“掣”意为“提着”。(每小题关键点各1分,大意1分)
14.【举例】①将秦国的士兵比喻成“孟贲”“乌获”这样的勇士,将韩国士兵比喻成懦夫;②将秦国与韩国的对决比喻成乌获与婴儿的对决;③将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攻打不驯服的弱国,比喻成千钧重量压在鸟蛋之上(1分,答出一处即可)
【论证效果】道出韩国与秦国军队实力上的巨大差异,让韩王意识到自己的军队不堪一击,从而接受游说。(2分)
【参考译文】
张仪为秦国组织连横阵线游说韩王说:“韩国地势险恶,处于山区,出产的粮食,不是麦子就是豆子,老百姓吃的,大部分是豆做的饭和豆叶做的汤;如果哪一年收成不好,百姓就连酒糟和谷皮都吃不上,土地方圆不到九百里,粮食储备也不够吃两年。估计大王的兵力总共不到三十万,其中连杂役和苦力也算在内了。如果除去守卫边境哨所的人,现有的士兵不过二十万罢了。而秦国的军队有百余万,战车千辆,战马万匹,奔腾跳跃,高擎战戟,甚至不带铠甲冲入敌阵的战士不可胜数。秦国战马优良,士兵众多,战马探起前蹄蹬起后腿,两蹄之间一跃可达三寻,这样的战马不在少数。崤山以东的诸侯军队,披盔戴甲来会战,秦军却可以扔掉铠甲冲锋迎战,左手提着人头,右手抓着俘虏。由此可见,秦国的士兵与山东六国的士兵相比,犹如勇士和懦夫相比;用重兵压服六国,就像大力士乌获对付婴儿一般容易。用孟贲和乌获这样的勇士去攻打不驯服的弱国,无异于把千钧重量压在鸟蛋上,肯定无一幸免。各国诸侯根本不考虑自己兵力弱、粮食少的现状,却听信鼓吹合纵者的甜言蜜语,合纵家们互相勾结,标榜欺骗,都说什么:'听从我的计谋就可以雄霸天下了。'却并不顾及国家的长远利益,只听信一时的空话,贻误君主,这太严重了。大王如果不归顺秦国,秦必定发兵占领宜阳,断绝韩国上党的交通;东进夺取成皋和宜阳,那大王就将失去鸿名宫、桑林苑。秦军封锁成皋,截断上党,那大王的国土岂不是被分割开来了?先归顺秦国就能安全,否则就会招来祸患。那种正在制造灾祸却又想得到好报,计谋浅陋而结怨太深,违背秦国去顺从楚国的做法,哪能不灭亡呢?所以替大王您考虑,不如归顺奏国。秦国所希望的,不过是削弱楚国,而能使楚国削弱的,莫过于韩国了。不是因为韩国比楚国强大,而是韩国在地势上占有优势。如今大王可到西方归服秦国,为敝国攻打楚国,秦王一定会很高兴。这样,攻打楚国而占有它的土地,不但转祸为福,而且取悦了秦王,没有比这更有利的计策了。因此秦王派使臣献一封书信给大王的御史,但愿大王能有明智的裁决。”韩王说:“幸承您的教诲,我愿意让韩国做秦国的一个郡县,修建秦王行宫,春秋助祭,作东方的藩臣,并将宜阳献给秦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