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与戴少望书阅读答案与解析-叶适

2019-07-12 22:33超越网

与戴少望书
叶适①
少望兄足下:十日前,与陈傅良遇于黄岩,说足下决以此月初三日行天下求世外之道,欲抵书已无及,徒益怅恨。昨日里人来,知尚因循未果行。始在韩丈②时,屡闻少望此言,心谓戏耳,不识诚有之。少望天下奇才,于今世不过数人,造物者所庇惜,奈何以少得丧、一不当意,遂为此等绝世自好、苍莽不可知之事?窃计诸公已有为少望留行者,若犹未也.则愿进其愚。
往时陆惟忠学内外丹法,东坡先生谓之曰:“子神清而骨寒,其神可以仙,其寒亦可以死。”惟忠学之,每几乎成,物辄有以害之。则叹田:“吾真坐寒而死矣。”今为足下言不可出之故,不但寒耳。古之至人,未有闻也,未有行也。必疲筋骨,极精神,甘贱役,甚至侮蛟龙,冒锋镝,竟其死而不知倦,然犹有不闻,闻之而不行者。吾料足下是数者皆不能尽。平时拣求美便,斥弃酸咸,尊夫人贤兄佳爱,故曲徇其所欲耳。步行至十里外,足弱不能前而反,非舟车不能越乡。将遂舍之而去,道里甚远,荆襄、江淮土俗嗜好不同东浙。即不幸一日有饥寒劳苦之间,风雨雾露之气从而乘之,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想少望一读至此,可以遂释前念也。
列仙者,必用心于寂寞,笃学于无为,已而道充其中,大发乎外。是以旦暮于吴越之区,飞翔 乎秦汉之郊,纵意所如,无留焉者。足下犹未能充也,遂肆然发之,恐力穷气尽,则必有俟之者焉。故为少望计,当杜门端居,危坐深念,时用《参同契》《九龠》之书、老氏《道德》言,以增益其所未定,道引关节,屏闲思虑,以远去少年之习。仆旧读柳子厚文,独爱其《送娄图南秀士游淮南将入道序》.言极有理,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从异学,劳而无成者,可以自镜。
愿足下深思惟忠之事,而反复子厚之意,救世俗之失,正诸子之非,明圣人之经,是所期于少望者。鄙言可听,不可忽。岁行尽矣,寒苦,惟厚自爱!
(选自《水心集》,有删改)
【注】①叶适(1150--1223),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所创立的永嘉学派与当时朱熹的理学、陆九渊的心学并列为“南宋三大学派”。②韩丈:地名。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徒益怅恨 恨:遗憾
B. 苍莽不可知之事 苍莽:渺茫
C. 当杜门端居 杜:堵塞、封闭
D. 而反复子厚之意 反复:一遍又一遍地
15.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物辄有以害之 填然鼓之
B. 竟其死而不知倦 吾其还也
C. 以增益其所未定 以旌其所为
D. 是所期于少望者 其势弱于秦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这是一篇对一位心血来潮、欲“求世外之道”的朋友的规劝文章,作者直接指斥这些“世外之道”荒诞无稽,告诫朋友应当脚踏实地,充实自身。
B. 文中还援引苏轼、柳宗元等人对求仙问道者的忠告,其中提及的柳宗元《送娄图南秀才游淮南将入道序》应是一篇赠序。
C. 作者提倡的“杜门端居,危坐深念,时用《参同契》(九龠》之书”的修持方法,也有其明显的时代局限性,并不完全值得效仿。
D. 此文言语恳切而措词委婉,透露出对朋友的一片珍重爱惜之意,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打消对方不切实际的幻想,深得规劝之旨。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 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窃计诸公己有为少望留行者,若犹未也,则愿进其愚。
(2)使世之君子畔其道以从异学,劳而无成者,可以自镜。

【参考答案】
14. D 15. C
16. A
17. 疾病且作/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则为之奈何/无乃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乎
18. (1)我私下估计众人中已有挽留你的人了,如果还没有,那么(我)愿意进献我的愚拙的意见。
(2)让世间那些背离正道而追随旁门左道,(结果)辛劳却没有成就的君子,可以用来审察自己。

【解析】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解答本题,考生可以根据实词在文言句子中的位置,推断它的词性,根据词性进而推断它的词义。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首先应审题,明确选择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然后应结合具体的语境,运用语法知识进行辨析。本题中,D项,“反复:一遍又一遍地”中“反复”如解释为“一遍又一遍地”,则与语境不合,从文中来看,“反复”应为动词,是再三考虑的意思。故选D。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应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这是考查虚词的用法,然后根据虚词在句中的位置和虚词前后词语的词性来分析用法。本题中, A项,第一个“之”是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个“之”为助词,起补足音节的作用。B项,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第二个“其”为语气词,“还是”。D项,第一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第二个为介词,比。C项,两个“以”都是目的连词,译成“来或用来”。故选C。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A项,“作者直接指斥这些‘世外之道’荒诞无稽”错误,通观全文,没有“作者直接指斥”的信息。故选B。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能力。文言断句的基本原则: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大意可以理解为“如果(你)将来生病了,旁边没有亲友服侍,缺医少药,将要怎么办呢? 恐怕会损害自己珍爱的身体,丧失了上天赋予的聪明才智,辜负了母亲兄长的厚望吧?”“疾病且作”为假设的情况,而“旁无亲党”“药物不至”和“贼其所爱之身/失天生贤之意/废于贤母兄之望”属于句子结构一致,“则……奈何”“无乃……乎”为固定的句式。利用这些特点,我们就可以比较好地断句了。
【18题详解】
此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子的翻译,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文言翻译必须指出句子中的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特殊句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拿到句子之后,应先回归文本,然后分析句子中是否存在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短语,再按照不同的句式进行调、换、删,再采取对译法,逐字进行翻译。本题中,第一句中,“窃计”,私下估计;“留行”,挽留;“犹未”,还没有;“进”,进献;“其愚”,我的愚拙的意见。第二句中,“畔其道”,背离正道;“从异学”,追随旁门左;“劳而无成”,辛劳却没有成就;“可以”,可以用来;“自镜”,审察自己。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