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太初杂文序
司马光
天下之不尚儒久矣。今世之士大夫,发言必自称曰儒。儒者果何如哉?高冠博带、广袂之衣谓之儒邪?执简伏册、呻吟不息谓之儒耶?又况点墨濡翰、织制绮组之文以称儒,亦远矣。舍此勿言,至于西汉之公孙丞相、萧望之、张禹、孔光,东汉之欧阳歙、张酺、胡广,世之所谓大儒,果足以充儒之名乎?
鲁人颜太初,字醇之,常愤其然。读先王之书,不治章句,必求其理而已矣。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在其身与乡党无余,于其外则不光。不光,先王之道犹蘙如也,乃求天下国家政理风俗之得失,为诗歌洎文以宣畅之。景祐初,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为事,慕嵇康、阮籍之为人,当时四方士大夫其无名教之拘,翕然效之,浸以成风。太初恶其为大乱风俗之本,作《东州逸党》诗以刺之。诗遂上闻,天子亟治牧罪。又有郓州牧怒属令之清直与己异者,诬以罪,榜掠死狱中。妻子弱不能自诉,太初素与令善,怜其冤死,作《哭友人》诗,牧亦坐是废。
于时或荐太初博学有文,诏用为国子监直讲。会有御史素不善太初者,上言太初狂狷,不可任学官。诏即行所至,改除河中府临晋主簿。太初为人,实宽良有治行,非狂人也。自临晋改应天府户曹,掌南京学,卒于睢阳。旧制,判、司、簿、尉四考,无殿负①,例为令录。虽愚懦昏耄无所取者,积以年数,必得之。而太初才识如此,举进士解褐近十年,卒不得脱判、司、簿、尉之列以终身,死时年四十余。噫,天丧儒者,使必至于大坏乎!将大吠所怪,桀桀者必见锄也?何其仕与寿两穷如此?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同州又得其所为《题名记》,今集而序之。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异日有见之者,观其《后车》诗,则不忘鉴戒矣:观其《逸党》诗,则礼义不坏矣;观其《哭友人》诗,则酷吏愧心矣;观其《同州题名记),则守长知弊政矣;現其《望仙驿记》,守长不事厨传矣。由是言之,为益岂不厚哉!
(选自《司马光集》)
【注】①殿负:因欠国家赋税而考核为下等。
14.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发言必自称曰儒 发言:发表意见。
B. 当时四方士大夫乐其无名教之拘 拘:束缚,拘束。
C. 牧亦坐是废 废:(被)罢免。
D. 实宽良有治行 治行:政绩。
15.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果足以充儒之名乎//句读之不知
B. 于其外则不光//此其志不在小
C. 卒于睢阳//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 将犬吠所怪//为巡船所物色
16.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认为,对真正的儒者而言,读书不应雕章琢句,作文不应只追求辞藻华丽,而应抱着学以致用的目的,匡正时弊,有益社会的进步。
B. 颜太初考中进士后,担任过临晋主簿和应天府户曹。主簿是县令的属官,户曹是知府的属官。县令的上级是州牧。
C. 颜太初宽厚正直,才识过人,效法嵇康、阮籍,诗文讥刺时事,遭到利益集团的嫉恨排挤,终身仕途不顺,郁郁不得志。
D. 文章叙议结合。作者在记叙颜太初生平经历中,表达了欣赏的态度并寄寓深切同情;在评价颜太初诗文创作时,充分肯定了其作品的价值。
17. 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
世 人 见太 初 官 职 不 能 动 人 又 其 文 多 指 讦 有 疵 病 者 所 恶 闻 虽 得 其 文 不 甚 重 之 故 所 弃 失 居 多 余 止 得 其 两卷
18.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既得其理,不徒诵之,以夸诳于人,必也蹈而行之。
(2)前世之士身不显于时,而言立于后世者多矣。太初虽贱而夭,其文岂必不传?
【答案】14. A 15. B 16. C
17. 世人见太初官职不能动人/又其文多指讦/有疵病者所恶闻/虽得其文/不甚重之/故所弃失居多/余止得其两卷
18. (1)(颜太初)掌握了先王书中的义理以后,不是仅仅称道它,用来夸大欺骗世人,而是必定亲自去实践。
(2)前代的读书人活着时地位不显赫,但文章在后代长存的太多了。颜太初虽然地位低寿命短,他的文章难道一定流传不了吗?
【解析】
14.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的把握。A项中的“发言”为古今异义词,今天的“发言”指的是发表意见,一般指在会议、晚会上领导或特殊人物的讲话。在该文中,它指的是开口说话。解释错误。B项根据随文断义法,可知青州牧有以荒淫放荡,四方士大夫喜欢他没有名声和教化的拘束,解释正确。C项可用迁移法来分析,词语“废黜”指的就是被罢免,代入文中,语意正确。D项可采用迁移法来分析,曾巩《道山亭记》“程公于是州以治行闻,既新其城,又新其学,而其餘功又及于此”一句中的“治行”指的就是为政的成绩。
点睛:常见的文言实词就存在于传统经典的篇目之中。所以考生一定要熟透课文,做到迁移。推断文言实词含义常用的方法有以形释义法,如“振长策而于宇内”中的“策”,从“竹”,凡形旁从竹的字,本义都与竹条有关,据此可知,“策”在句中的意思是马鞭;以音猜义法,根据通假音同或音近的原则,从通假角度考虑,从声旁或形旁角度出发,以另一个可能与之相通的字代入试解来推断词义,如“赢粮而景从”中的“景”,用本义分析解释不通,借助读音推断其通“影”,名词作状语,豁然开朗;温故知新法(迁移法),可以联系课文有关词语或成语的含义,来确定文中实词的含义,如“素与郭善,登门造访”其中“善”字在《鸿门宴》中出现过,根据“素善留侯张良”一句中的“善”,可知文中“善”为“与……交好”之意。常见的方法还有以今推古法、互文见义法、随文断义法等。
15.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文虚词的用法比较灵活,要确定一个虚词的用法就必须联系语境做具体分析,做到“字不离句,句不离篇”。当然首先应该积累常见的十八个文言虚词的用法,而后可以使用语法切入法、位置分析法、成语联想法、语境联系法等来判断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此题一方面考查考生对18个文言虚词的把握,另一方面考查考生对课内文言知识的把握。A项第一个“之”为结构助词,翻译为“的”;第二个“之”为结构助词,无义,作宾语前置的标志。B项的“其”均为代词,翻译为“他的”。C项第一个“于”为介词,翻译为“在”;第二个“于”为介词,引出对象,翻译为“给”。D项第一个“所”为所字结构,后面加“怪”,翻译为所不常见的事物;第二个“所”和“为”连用,表被动,翻译为“被巡逻船搜寻”。
16.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文言文必考的题目,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答题时注意分析选项涉及到的上下文,注意核实这些情节。C项张冠李戴,效法嵇康、阮籍的青州牧,而不是颜太初。
17.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断句。考生首先要结合上下文,疏通需断句句子的大概意思。再找句中重要标志,如对话标志,句式特点等,也可以根据句子的主谓宾来加以断句。该句的大概意思是当世的人看颜太初的官职不能撼动别人,文章又多爱指摘攻讦,那些有缺点毛病的人就很厌恶看他的言论,即使得到了他的文章,也不是很重视,所以丢失的居多,作者只得到两卷颜太初的书。还可以根据标志性词语“又”“虽”“故”等副词,在它们的前面断句。根据主语“有疵病者”断句,在它前面断开。
18.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翻译第一句,考生首先要补充省略的主语“颜太初”,再抓住句中的几个关键词语“诵”、“夸诳”、“蹈而行之”。翻译第二句,要注意“不显于时”“立于后世”均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要调整语序,还要抓住几个关键词的意义,如“贱”、“夭”等。
点睛:文言翻译是文言文考的必考的内容,翻译时记住“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贯”,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诵”、“夸诳”、“贱”、“夭”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