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孙子集注序阅读答案与翻译-谈恺

2019-10-10 21:35超越网

孙子集注序
[明]谈恺
欧阳文忠公撰《四库书目》,言《孙子》注二十余家。予所见仅此:汉有曹操,唐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有张预、梅尧臣、王皙、何氏。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今《新书》不传,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机权应变实本之《孙子》。其注多隐辞,引而不发。操之所以如鬼也。杜牧《自序》云:“孙武死后凡千岁,将兵者有成有败,勘其事迹,皆与武所著书一一相抵当,犹印圈模刻,一不差跌。予解犹盘中走丸,横斜曲直,计于临时,不可尽知;其必可知者,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牧未尝用兵,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1】病也。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意古书散逸久矣,孟氏、贾林、杜佑,即唐纪燮所集者。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梅尧臣注,文忠公谓其当与“三家”并传,晦翁【2】有定论矣。孟氏、贾林、王皙、何氏,虽言人人殊,而皆于观者有所裨益。此注之所以集也。
夫兵,凶器也,不得已而用之者也。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而姑试于有事之日,吾不知其可也。故生而悬弧【3】,长而习射,冬而讲武,凡人之所当知者也。诗云:“文武吉甫【4】,万邦为宪。”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又曰:“我战则克。”圣人之所以教者也。余夙有四方之志,每涉猎群书,而尤嗜《孙子》。《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至于战守、攻围之道,批抗、捣虚之术,山林、险阻之势,料敌、用间之谋,靡不毕具。其它韬钤机略,孰能过之?然其言约而该,近而远,未易窥测。今观诸家所注,或本隐以之显,或由粗而识精,或援史而证之以事,或因言而实之以人,于是《孙子》之微词奥义彰彰明矣。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予奉命督军虔台,进武弁及生儒问之,无有知是书者。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节选自《十一家注孙子》)
注释:[1]樊川:杜牧,号樊川居士。[2]晦翁:朱熹,号晦庵,晚称晦翁。[3]悬弧:古代风俗尚武,家中生男,则于门左挂弓一张。[4]吉甫:人名,尹吉甫,有文德武功。
8. 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未必为樊川病也            病:毛病,缺点
B. 虽言人人殊                殊:特别
C. 靡不毕具                  靡:没有
D. 然其言约而该              该:完备
9. 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 而见于《李卫公问答》者   而姑试于有事之日
B. 其注多隐辞                勘其事迹
C. 知丸之不能出于盘也        凡人之所当知者也
D. 计于临时                  然不素习于承平之时
10. 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操尝别为《新书》,诸将征伐,即以《新书》授之,从者胜,违者负。
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胜利,违背了就失败。
B. 观其与时宰论兵二书,谓尚古兵柄本出儒术,援古证今,若绳裁刀解。
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
C. 张预取历代名将用兵制胜合《孙子》者,编次为传,于《孙子》多所发明。
张预选取在带兵打仗获胜方面迎合《孙子》观点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略,在研究《孙子》上多有发明创造。
D. 故曰《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旨哉言乎。
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11. 将下面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①诸家多托之空言,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
②故授之以梓,以广其传。
12. 简要概括文中所说的《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
13. 请结合文意说说“《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


8. B    9. C    10. C  
11. 答案示例:
(1)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
(2)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来让它流传得更加广泛。  
12. 答案示例:

注家 曹操 陈皞 李筌
特点 1.见解来自亲身实践的体会。
2.表达隐晦含蓄。
3.多启发引导不直接生发。
1.多指摘杜牧注中所谓的“谬误”。
2.但也只是一家之言。
1.依据《太乙遁甲》给《孙子》作注,再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证明《太乙遁甲》。
2.形式与众不同。
   
13. 答案示例:
(1)《孙子》是武人的圣经。在军事谋的论述上没有不完全阐述出来的。任何其他人的论述都无法超越它。而且语言简约完备,言近旨远。
(2)《孙子》同时又是人生根本的指导用书。书中在论述将领的要求时大量论述了“仁”“智”“信”“勇”“严”的思想,堪与孔子的《论语》相比,堪称为人处世之道。
(3)《孙子》的军事谋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为武为文都具有启发意义。

解析
【8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多注重平时对文言实习的积累,并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义项。B项,“虽言人人殊”可以译为“孟氏、贾林、王晢、何氏他们虽然说辞个个不同,各有各的意见”,结合具体语境,此句话中的“殊”可以理解为“不同”。故选B。
【9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题,应多注重平时对文言虚词的积累,并能根据具体语境来选择恰当的义项。本题中,题干要求选择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虚词,A项中“而”字表转折,可翻译为“却,然而”。B项中“其”字作为人称代词;C项中第一个“之”字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第二个“之”字为助词,在此句中不翻译。D项中“于”字翻译为“在”。故选C。
【10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本题中,C项“迎合”“发明创造”翻译错误,在此句中“合”译为“跟……相合”,“发明”译为“生发阐明”。故选C。
【11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文言文语句翻译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注意抓住语句中的关键词语以及特殊句式,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本题中,第一句关键词为:“托”,凭借;“空言”,虚而不实的话;“见”,见诸;“行事”,实践行动。第二句关键词为:“授”,交付;“梓”,印刷出版;“广”,广泛;“传”,流传。
【12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题干所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本题需要总结“《孙子》十一家注中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然后到文章中圈出属于“曹操、陈皞、李筌这三家注的特点”的句子,再加以翻译,归纳总结即可。曹操为《孙子》作注在原文中表述为“而曹操则见之行事者也;其注多隐辞,引而不发”,翻译概括即为:①曹操作注不谈空话,见解来源于实践行动中;②注释大多隐晦含蓄;③注释大都引导启发不作具体明确的阐述。陈皞为《孙子》作注在原文中表述为“陈皞注多指谪杜之谬误。人各有见,未必为樊川病也”,翻译概括即为:①作的注多指摘杜牧注解的谬误;②人各有所见,这些指摘未必就是杜牧的错误,只能看作是陈皞的一家之言。李筌为《孙子》作注在原文中表述为“李筌注依《太乙遁甲》,杂引诸史以证《太乙遁甲》,与今所存书往往不同”,翻译概括即为:①作的注依据《太乙遁甲》,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来证明《太乙遁甲》;②与现在留存下来的《孙子》注书往往不一样。
【13题详解】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和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在通读全文的基础上,结合题干所问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如本题需要总结“‘《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理由”,然后到文章中圈出能够说明“《孙子》一书,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的句子即可。原文对“《孙子》十三篇,不惟武人根本,文士亦当尽心焉”的论述集中在文章的第二段中,“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孙子》上谋而后攻,‘修道而保法’;论将则曰:‘仁’‘智’‘信’‘勇’‘严’,与孔子合”,“靡不毕具”,“其它韬钤机,孰能过之”,“其言约而该,近而远”等,翻译概括即为:①《孙子》的军事谋思想在方法论上具有普遍适用性,无论为武为文都具有启发意义。②《孙子》在论述将领的要求时大量论述了“仁”“智”“信”“勇”“严”的思想,堪与孔子的《论语》相比,堪称为人处世之道。③《孙子》在军事谋的论述上没有不完全阐述出来的,任何其他人的论述都无法超越它,而且语言简约完备,言近旨远。

参考译文:
《孙子集注序》
欧阳修文忠公撰写的《四库书目》,提到(为)《孙子》作注的有二十多家。但我所见到的只有这些:汉朝有曹操,唐朝有杜牧、李筌、陈皞、孟氏、贾林、杜佑,宋朝有张预、梅尧臣、王晢、何氏。各家(作注)大多凭借虚而不实的空话,而曹操(作注)却见诸实践行动上。曹操曾另外写成《新书》,手下将领外出征战时,就送一本《新书》给他,将领如果按《新书》做了就能胜利,违背了就会失败。现在《新书》没有流传下来,却在《李卫公问答》里有所表现,《新书》中有关机谋权变方面的论说实际上都源自于《孙子》。曹操作注大多是隐晦不明的说辞,只引导启发不作具体明确的阐述。这就是曹操犹如鬼魅一般的地方。杜牧在自序中说:“孙武死后总共这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带兵打仗的人有成功也有失败的,考察一下他们的行事轨迹,都与孙武所写的这本《孙子》的论判一一相互对应,好像圈印模刻出来一样,一点都没有差错。我(对《孙子》要义)的理解就好比在盘子里滚动的圆丸,圆丸在盘中横斜曲直到底怎么走,只能临时推想,不能完全知道所有情况;一定能完全推知判断的,只有知道这圆丸不能跑出盘子这一点。”杜牧未曾带兵打仗,阅读他和当时宰相讨论军事的两本书,说上古的军事思想原本出自儒学,援引古事来证明今事,像用绳墨量裁用刀划解一样清楚。陈皞作的注多指摘杜牧注解的谬误。只不过人各有所见,这些指摘未必就是杜牧的错误。李筌作的注依据《太乙遁甲》,又多方引用各种史料来证明《太乙遁甲》,与现在留存下来的《孙子》注书往往不一样。估计古书散失很久了,孟氏、贾林、杜佑的注,是后来唐代纪燮所汇集的。张预选取在用兵打仗获取胜利方面观点跟《孙子》相合的历代名将,依次给他们编写传,并(据此)对《孙子》多有生发阐明。梅尧臣作的注,欧阳修认为他应当跟曹操、杜牧、陈皞三家权威的注一并流传后世,这一点朱熹已经有定论了。孟氏、贾林、王晢、何氏他们虽然说辞个个不同,各有各的意见,但对阅读研究的人都会有所补益。这也就是这些注能够汇集的原因。
用兵,是件凶险的事情,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使用它。然而,在天下太平的时候不去平素练习,却在突发战事的时候姑且试用,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可以的。所以,(家庭里)生了男孩就在门左悬挂一张弓(以示尚武),(男孩)长大了就练习射箭,冬闲之时就退而在家讲习武艺,这是一般人都应当知晓的。《诗经》里说道:“有文德武功之臣尹吉甫,其才可为万国之法。”孔子说:“有文治的事,一定也会有军事上的准备。”又说:“我(方)只要打仗就一定要胜利”。这些都是圣人教导我们的。我平素就有纵横四方的志向,每每博览群书,但尤其嗜读《孙子》。《孙子》以谋划为上而以军事进攻为后,修明政治,确保各项法制的贯彻落实,论起将领(来)就要谈仁、智、信、勇、严,这些思想与孔子是相合的。至于出击防守、进攻包围的策,抓住敌人的要害而乘虚而入的手段,山林险阻地势的借助利用之方法,预判敌情使用离间的谋,书里没有不完全呈现的。其他人军事上的机谋韬,谁能够超得过它呢?但是,《孙子》的语言简约而又完备,话说得浅近而意旨却很深远,不容易窥测探寻。现在我看各家给《孙子》作的注,有的着眼于在原文隐藏的地方让它显豁,有的着眼于在粗的地方让人们看到它的精细,有的援用历史事实来证明它所说的道理,有的依照言论而用具体的人来实证它,这样,《孙子》里面含义隐约的词语、深奥的意思就都彰显明白了。所以说,《孙子》十三篇文章,不只是军人的基本用书,文人也应当尽心学习,这句话有深厚的意旨啊!
我接受军令到虔台督军,交往武官和书生,询问他们,结果没有人知道这本书。所以把这本《孙子集注》交付印刷出版,让它流传得更广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