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成王封伯禽为鲁公,召而告之曰:“尔知为人上之道乎?凡处尊位者,必以敬下,顺德规谏,必开不讳之门,蹲节安静以藉之。谏者勿振以威,毋格其言,博采其辞,乃择可观。夫有文无武,无以威下;有武无文,民畏不亲。文武俱行,威德乃成。既成威德,民亲以服,清白上通,巧佞下塞,谏者得进,忠信乃畜。”伯禽再拜受命而辞。禹出见罪人,下车问而泣之。左右曰:“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禹曰:“尧、舜之人,皆以尧、舜之心为心。今寡人为君也,百姓各自以其心为心,是以痛之也。”《书》曰:“百姓有罪,在予一人。”成王与唐叔虞①燕居,剪梧桐叶以为珪而授唐叔虞,曰:“余以此封汝。”唐叔虞喜,以告周公。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周公可谓善说矣,一称②而成王益重言,明爱弟之意,有辅王室之固。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煮殃也武王曰:“何为‘以人言断’?”太公对曰:“不能定所去,以人言去;不能定所取,以人言取;不能定所为,以人言为;不能定所罚,以人言罚;不能定所赏,以人言赏;贤者不必用,不肖者不必退,而士不必敬。”
(选自《说苑·君道》,有删改)
[注]①唐叔虞,周成王弟弟姬虞。②一称,一说。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B.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C.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D.武王问太公曰/得贤敬士/或不能以为治者/何也/太公对曰/不能独断以人/言断者殃也/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固溺于流俗”与“因其固然”(《庄子·庖丁解牛》)两句中的“固”字含义不同。
B.“毋格其言”与“致知在格物”(《礼记·大学》)两句中的“格”字含义不同。
C.“遂封唐叔虞于晋”与“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两句中的“于”字含义不同。
D.“周公可谓善说矣”与“素善留侯张良”(《鸿门宴》)两句中的“善”字含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师旷认为,人君应该努力做到博大仁爱、任用贤能,明察各方面情况,不受世俗偏见和亲信的影响,见解独特超群,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
B.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诫他:凡是身居高位的人要更加恭敬地对待自己的下属,只有文治和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起来。
C.周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珪信符授给唐叔虞,并说要封他在晋地,可见周成王爱弟的心意。
D.周武王问太公什么叫“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太公从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舍弃和什么应该选取、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做什么等方面进行了阐释。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夫罪人不顺道,故使然焉,君王何为痛之至于此也?(5分)
(2)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5分)
答
10.【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周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得到了贤才并且礼遇贤士,有的还是不能因此治理好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太公回答说:“君王不能独立果断,往往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当然要遭受祸殃了。”
依据语法结构,动词“敬”和名词“士”构成动宾短语,“得贤敬士”是并列结构的短语,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C;
“人言”是偏正结构,作“以”的宾语,之间不断开,排除D。故选B。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固”,第一个,拘执、拘泥、束缚、局限;第二个,原来的。句意: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顺着它本来的结构。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B.“格”,第一个,拒绝;第二个,推究、探究。句意: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获取知识的途径则在于探究事理。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C.“于”,第一个,介词,在;第二个,介词,被;第三个,介词,跟、向。句意:周成王就封姬虞在晋地/不被世俗拘泥,跟我学习。含义不同,所以选项正确。
D.“善”,第一个,善于;第二个,交好。句意:周公旦可称得上是善于进言的人了/一向同留侯张良交好。含义不同,所以选项“含义相同”表述不正确。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并说要封他在晋地,可见周成王爱弟的心意”分析错误,依据原文“周公以请,曰:‘天子封虞耶?’成王曰:‘余一与虞戏也。’周公对曰:‘臣闻之,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工诵之,士称之。’于是遂封唐叔虞于晋”可知,意思是: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姬虞在晋地。所以周成王封姬虞在晋地是在周公旦拜见成王以后。故选C。
13.【答案】(1)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
(2)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夫”,代词,那;“顺道”,走正路;“然”,代词,这样;“何为”,宾语前置,应是“为何”,为什么。
(2)“言”,名词,说出来的话;“书”,动词,记载;“工”,乐工。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师旷说:“做人君的道理有哪些?”师旷回答说:“做人君的道理,应是清心寡欲,以德政感化人民而不施行刑治,努力做到博大仁爱,把任用贤能作为自己的宗旨,开闻自己的见闻,明察各方面的情况;不拘执、沉溺于世俗的偏见,不受身边亲信的影响和羁绊,做到目光开阔、视野远大,见解独特超群,经常检查考核官吏的政绩,以此来驾驭臣下。这就是人君所掌握的道理呀。”晋平公说:“很好。”周成王分封伯禽为鲁公,召见他并告诚说:“你知道做人主的道理吗?凡是身居高位的人,一定要更加恭敬地对待下属,听从有德行的人的正言劝诚,必须大开毫不隐讳地进谏的大门,谦退克己、安恬宁静,使下面感到有所凭仗。对进谏的人,不要用威势震慑他们。也不要拒绝他们的进言,应广泛地吸收他们的意见,然后从中选择值得采纳的。作为人主,如果只懂文治而无武功,就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威慑臣民;如果只有武功而不懂文治,臣民就会害怕而不亲近你。文治武功并用,威信与德政才会建立。威信与德政建立以后,臣民就会亲近你和服从你。正派高尚的人就会顺利升迁上来,奸猾谄媚的人就会被贬逐在下,这样,劝谏人主的人就能得到举荐,忠直诚信的人也就会聚集在你的身边。”伯禽向成王拜了两拜,接受封命后辞别而去。大禹出巡遇见一个犯罪的人,便停下车来询问那个罪人并为他哭泣。左右的人说:“那罪人因为不走正路,所以造成这样的后果,君王您为什么要为他悲痛成这个样子呢?”大禹说:“尧、舜时候的人民,都能把尧、舜的思想变成自己的思想。现在我作为君王,百姓各自按自己的想法行事。因此我为他感到痛心。”《尚书》上说:“百姓有了罪过,责任全在我一人。”周成王退朝后与他的弟弟姬虞在一起玩耍,周成王剪了一片梧桐叶当作玉珪信符授给唐叔虞,说:“我用这来封赠你。”唐叔虞听了很高兴,把这件事告诉了他们的叔父周公旦。周公旦因此请求拜见周成王。说:“天子您封了姬虞吗?”成王说:"那是我偶尔与姬虞开的玩笑。”周公旦对成王说:“我听说,天子没有戏言,说出话来而史官要记载它,乐工要唱诵它,士人要宣扬它。”于是,周成王就封姬虞在晋地。周公旦可称得上是善于进言的人了。他一说就使周成王特别注重自己的言谈,既表明了爱弟的心意,又加强了王室的根本。周武王问太公说:“君王得到了贤才并且礼遇贤士,有的还是不能因此治理好国家,这是为什么呢?”太公回答说:“君王不能独立果断,往往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当然要遭受祸殃了。”武王又问:“什么叫‘靠他人的意见做决断’?”太公回答说:“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舍弃,依别人的意见舍弃;自己不能决断什么应该选取,凭别人的意见去选取;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做什么,依别人的意见去做;自己不能决定应该惩罚谁,依别人的话去惩罚;自己不能决定应该奖赏谁,依别人的意见去奖赏;贤能的人不一定受到信用。不贤的人不一定被叫退,有才能的人不一定被敬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