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11-09 10:32超越网

至和元年秋,蜀人传言有寇至边。边军夜呼,野无居人。妖言流闻,京师震惊。方命择帅,天子曰:“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孰为能处兹文武之间,其命往抚朕师?”乃推曰:“张公方平其人。”天子曰:“然。”公以亲辞,不可,遂行。
 冬十一月,至蜀。至之日,归屯军,撤守备。使谓郡县:“寇来在吾,无尔劳苦。”明年正月朔旦,蜀人相庆如他日,遂以无事。又明年,正月,相告留公像于净众寺,公不能禁。
 眉阳苏洵言于众曰:“未乱易治也,既乱易治也。有乱之萌,无乱之形,是谓将乱。将乱难治,不可以有乱急,亦不可以无乱弛。惟是元年之秋,如器之欹,未坠于地。惟尔张公,安坐于其旁,颜色不变,徐起而正之。既正,油然而退,无矜容。为天子牧小民不倦,惟尔张公。尔繄以生,惟尔父母。且公尝为我言:‘民无常性,惟上所待。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重足①屏息之民,而以砧斧令,于是民始忍以其父母妻子之所仰赖之身,而弃之于盗贼,故每每大乱。夫约之以礼,驱之以法,惟蜀人为易。至于急之而生变,虽齐、鲁亦然。吾以齐、鲁待蜀人,而蜀人亦自以齐、鲁之人待其身。若夫肆意于法律之外,以威劫齐民,吾不忍为也。’呜呼!爱蜀人之深,待蜀人之厚,自公而前,吾未始见也。”皆再拜稽首曰:“然。”
苏洵又曰:“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且公意不欲,如何?”皆曰:“公则何事于斯?虽然,于我心有不释焉。今夫平居闻一善,必问其人之姓名,与其邻里之所在,以至于其长短大小美恶之状。甚者,或诘其平生所嗜好,以想见其为人。而史官亦书之于其传,意使天下之人,思之于心,则存之于目。存之于目,故其思之于心也固。由此观之,像亦不为无助。”苏洵无以诘,遂为之记。
(节选自苏洵《张益州画像记》)
[注]①重足:站立时双脚相叠,形容很害怕。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B.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C.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D.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朕:人称代词。秦代以前是人称代词,指“我的”或“我”,如《离骚》中“回朕车以复路”。自秦始皇起专用于皇帝的自称。
B.朔:天文学名词,又称新月。指每月农历月末,与“望”“既望”“晦”等均指农历每个月的特定日子。
C.苏洵:眉阳人,与两个儿子苏轼、苏辙被世人并称为“三苏”,也是“唐宋八大家”中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之一。
D.稽首:指古代跪拜礼,跪下并拱手至地,头也至地,为“九拜”中最隆重的一种。稽,停留,拖延。稽首就是头触碰在地上且停留一会儿。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方平深领皇帝要旨。到任后,撤去守备军队,让郡县长官、老百姓一如既往地办公、生活,践行了皇帝的治理策略,也收到了实效。
B.张方平深得民众认可。当初他在“祸乱马上就要发生但还没有出现”之际走马上任,且连续两年让蜀地相安无事,所以当地百姓坚持为他塑像。
C.眉阳人苏洵赞誉张方平。张方平“为天子牧小民不倦”,并且治理好蜀地之后,他也毫无居功自傲之心。苏洵希望百姓世世代代牢记张方平的功德并为他塑像。
D.张方平深爱、厚待蜀地民众。他认为百姓如果生活在歧视和酷刑之下,很容易狠心抛下家人参与叛乱,所以他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地百姓,礼法行事。
13.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人皆曰蜀人多变,于是待之以待盗贼之意,而绳之以绳盗贼之法。
(2)公之恩在尔心,尔死在尔子孙,其功业在史官,无以像为也。


10. D(“朕”是下句定语。“变”为下句主语。毋养乱,毋助变,众言朋兴,朕志自定。外乱不足,变且中起,既不可以文令,又不可以武竞,惟朕一二大吏)
11. B (“朔”指农历月的初一)
12. C (张方平反对塑像)
13. (1))人们都说蜀地的人们常常生变(作乱),在这种情况下(在此时)用对待(防备)盗贼的心思来对待(防备)他们,而且(还)用约束(制裁)盗贼的法度来约束(制裁)他们。
(“变”“以”“绳”各1分,句意2分)
(2)张公的恩情,一定要记在心里: (即使)你们死了,(也要)让你们的子孙记在心里。他的丰功伟绩(已经)记载在史官那里(史册),不需要再画像(记住他)了。 (“尔”“其”“为”各1分,句意2分)

参考译文:
至和元年秋天,四川一带人传说敌冠将要侵犯边界。驻边军士夜里惊呼,乡间没有人居住(城外百姓全都逃光)。谣言流散,京城上下大为震惊。正准备命令选派将帅,天子说:“不要酿成祸乱,不要助成事变。虽然众人传说纷起,但我的主意已定,外患不一定会酿成,事变将会从内部兴起。这事既不可一味用文教感化,又不可以一味用武力解决。只需要我的一两个大臣去妥善处理。谁能够处理好这文、武之间的事情,承担使命去安抚我的百姓?”于是众人推荐说:“张方平就是这样的人。”天子说:“好!”张公以侍奉双亲为由推辞,未获批准,于是就动身出发。
冬季十一月到达蜀地。到任的那一天,就命令驻军回去,撤除守备人员。派人对郡县长官说:“敌寇来了由我负责,不必劳苦你们。”到了第二年正月初一早上,蜀地百姓像往年一样庆贺新春,于是相安无事。再到了第三年的正月里,百姓相互商量要在净众寺里安放上张公的画像,张公没能禁止得住。
眉阳人苏洵向众人说道:“祸乱没有发生是容易治理的;祸乱已成也容易治理。有祸乱的苗子,没有祸乱的表现,这叫做将要发生祸乱。祸乱将发未发之际最难治理,既不能因为有祸乱苗子而操之过急,又不能因为还没有形成祸乱而放松警惕。这至和元年秋季(的局势),就象器物已倾斜,(只不过)还没有倒地。只有你们的张公,却能在它旁边安坐,面色不改,慢慢地起身扶正。扶正之后,从容退坐,没有一点骄矜自得之色。替天子管理百姓孜孜不倦,这就是你们的张公。你们是因了这张公而得生,他就是你们的再生父母。而且张公曾对我说道:‘老百姓没有不变的性情,只看上司如何对待他们。人们都说蜀地人经常发生变乱,所以上司就用对待盗贼的态度去对待他们,用管束盗贼的刑法去管束他们。对于本来已经战战兢兢、连大气也不敢出的百姓,却用残酷的刑法去管束他们,这样百姓才忍心不顾及自己这父母妻儿所依靠的身躯,而抛弃他们自己沦为盗贼,所以常常发生大乱。倘若以礼义来约束他们,用法律来差使他们,那么只有蜀人是最容易管理的。至于逼急他们而发生变乱,即使是齐鲁的百姓也会如此的。我用对待齐鲁百姓的方法对待蜀人,那么蜀人也会把自己当成齐鲁之人对待自己。假如任意胡来不按法律,用淫威胁迫平民,我是不愿这样做的。’啊!爱惜蜀人如此深切,对待蜀人如此厚道,在张公之前,我还未曾见过。”大家听了,一齐再重新行礼,并说:“是这样的。”
苏洵又说:“张公的恩情,记在你们心中;你们死了,记在你们子孙心里。他的功劳业绩,记载在史官那里(史册上),不用画像了。而且张公自己又不愿意,如何是好?”众人都说:“张公怎么会关心这事?即使如此,我们心里总觉不安。如今平时听得有人做件好事,一定要问那人的姓名,跟他的邻里住在哪里,一直问到那人的身材长短、年龄大小、面容美丑等情况。更有甚者,还有人讯问他平生的爱好,以便推测他的为人。而史官也把这些写入他的传记里,目的是要使天下人,不仅铭记在心里,而且要显现在眼前。音容存现在人们目中,所以心里的铭记也就更加真切久远。由此看来,画像也不是没有意义。”苏洵听了没有别的话来答对,就为此写了这篇画像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