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阅读答案与翻译-《师说》

2019-11-08 22:05超越网

师说
韩愈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10. 下列句中的“师”字按用法和意义分类,正确的项是
①惑而不从师   ②吾从而师之   ③吾师道也   ④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⑤而耻学于师   ⑥则耻师焉     ⑦不耻相师    ⑧或师焉,或不焉
A. ①⑤/②/③④⑥⑦⑧    B. ①⑤/②/③⑦/④⑥⑧
C. ①⑥⑧/②/③④/⑤/⑦    D.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1. 下列对文学常识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A. 唐代古文运动是由韩愈、柳宗元倡导的,废除六朝以来浮华的骈俪文,主张“文以载道,文道合一”的一次文体改革运动。
B. “唐宋八大家”是指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八位散文家。
C.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传”指的是人物传记,像《史记》《汉书》中的大部分作品。
D. 《帅说》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种儒家经典著作。
12.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项是
A. 本文论述了教师的作用和从帅学习的重要性,阐明了能者为师的道理,抨击了轻视师道的不良风气。
B. 韩愈主张以道为择师的唯一标准和能者为师的观点,针砭了当时竞以门第相尚,不重真才实学的弊病。
C. 作者引用名言“三人行,则必有我师”,以弘扬师道为己任,既给人以师道不可违之感,又抨击了耻师之风。
D. 《师说》的语言简练生动,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卿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2)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10. B    11. C    12. D 
13. (1)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比我小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2)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向老师学习,有的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中①句意思是有了疑惑不向老师学习,②句意思是我跟随他并把他当作老师,③句意思是我学习的是道理,④句意思是从师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⑤句意思是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辱,⑥句意思是却以从师为耻辱,⑦句意思是不以互相学习为耻辱,⑧句意思是有的从师学习,有的不从师学习。可见,①⑤是名词,老师;②是意动用法;③⑦是动词,学习;④⑥⑧解释为“从师”。故答案为B项。
11.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古代文化常识,所给选项涉及古代作家和典籍知识。C项,“‘传’指的是人物传记”,说法错误,“传”是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六艺经传(zhuàn)皆通习之”意思是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的学习了。此处的“传”与《史记》《汉书》中的“传”不同。
1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归纳文章要点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对文言文的大意基本了解,然后根据选项,在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分析选项是否概括全面,翻译是否正确,然后将原文内容和选项加以对比即能发现问题。D项,“作者仅仅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准确地概括了出来”不正确,由原文“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可知,选项中的“传其道解其惑”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1)“师”,学习;“庸”,哪里;“是故”,因此;“无”,无论;“所存”,存在的地方。(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宾语前置句,不通晓句读,不能解决疑惑;“或”,有的;“师”,从师学习;“不”通“否”,不从师学习。“小学”,小的方面学习;“明”,明智。

参考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