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诸侯盟。 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孔叔止之曰:“国君不可以轻,轻则失亲。 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弗听,逃其师而归。晋侯复假道于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晋不可启,寇不可玩。一之谓甚,其可再乎?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公曰:“晋,吾宗也,岂害我哉?”对曰:“太伯、虞仲,太王之昭①也。太伯不从,是以不嗣。虢仲、虢叔②,王季③之穆也;为文王卿士,勋在王室,藏于盟府。将虢是灭,何爱于虞?且虞能亲于桓、庄④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公曰:“吾享祀丰絜,神必据我。”对曰:“臣闻之: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 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弗听,许晋使。八月甲午,晋侯围上阳。问于卜偃曰:“吾其济乎?”对曰:“克之。”公曰:“何时?”对曰:“童谣云:丙之晨,龙尾伏辰,均服振振,取虢之旂。鹑之贲贲,天策焞焞,火中成军,虢公其奔。其九月、十月之交乎!”冬十二月丙子朔,晋灭虢,虢公丑奔京师。师还,馆于虞,遂袭虞,灭之。执虞公及其大夫井伯,以媵秦穆姬。而修虞祀,且归其职贡于王。
(节选自《左传 僖公五年》,有删改)
【注】①昭:宗庙在左的位次,是穆的儿子;后文中穆指宗庙在右的位次,是昭的儿子。古时昭穆相承,区分辈次。此处是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②虢仲、虢叔:虢国的开国始祖,文王的弟弟,王季的儿子,与晋侯为同一宗族。③王季:太伯、虞仲的弟弟。④桓、庄:指桓叔、庄伯的后代。桓叔是文中晋侯的曾祖,庄伯是晋侯的祖父。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B.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C.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D.王使周公召郑伯/曰/吾抚女以从楚辅之/以晋可以少安/郑伯喜于王命/而惧其不朝于齐也/故逃归不盟/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宫之奇谏”中的“谏”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上书谏寡人者”的“谏”含义相同。
B.皇天,常与“后土”连用,二者合指天地神灵,《陈情表》中“皇天后土”即为此意。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二者常常连用。
D.媵,指古代的侍妾,也指古代诸侯女儿出嫁时随嫁的人,文中指后者。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晋侯向虞国借路攻打虢国,宫之奇对此事持反对态度,他认为如果虞国帮助晋国,那么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
B.虞公觉得自己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况且自己具备美德,并发扬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必定会保佑他。
C.晋侯包围上阳,询问卜偃行动能否成功,卜偃肯定晋国能攻下虢国,并依据童谣的内容推测成功的日子在九月底十月初。
D.晋国灭掉了虢国,虢国君主逃亡在外,随后晋军返回,驻扎在虞国,乘机袭击虞国,使其灭亡,这印证了宫之奇的话。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失亲患必至,病而乞盟,所丧多矣,君必悔之。
②如是,则非德民不和,神不享矣。神所冯依,将在德矣。
14. 宫之奇是如何劝阻虞公给晋国借路的?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答
(10)B
(11)C
(12)B
(13)①失去亲近的人,祸患必然到来,国家困难转而去乞求结盟,所失去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这样做。
②这样看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将在于德行。
(14)①先是用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虞公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②然后以虢国和桓、庄后代与晋侯是同一宗族尚且都被晋国攻打为例,说明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就有威胁,反驳虞公认为晋国不会加害同一宗族的虞国的观点;③最后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神明只依从有德行的人,不会保佑虞公。
10~14.【答案】B、C、B、、
【解析】(1)句意:周王派周公召见郑伯,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你)可以稍稍安定了。”郑伯对周王的命令感到高兴,但又对他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回国不参加会盟。
“辅之以晋”的意思是“让晋国辅助你”,语意完整,“以晋”是“辅之”的后置状语,故二者不能断开,排除AD;
“其不朝于齐也”是“惧”的宾语,其间不能断开,排除C。
故选B。
(2)A.都是“劝谏”的意思。句意:宫之奇劝谏(虞公)说/上书劝谏我的人。
B.正确。
C.“朔,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农历每月初一日叫晦”错误,农历每月初一叫朔,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
D.正确。
故选C。
(3)B.“若晋取虞,而明德以荐馨香,神其吐之乎”是宫之奇劝阻虞公的话,是说如果晋侯攻下虞国后发扬他的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不会拒绝,这里推测的是晋侯的行为而非虞公的行为,且文中并未说虞公觉得“自己具备美德”。
故选B。
(4)①“病”,祸患到来;“盟”,结盟;“所丧”,失去的东西。译文:失去亲近的人,祸患必然到来,国家困难转而去乞求结盟,所失去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这样做。
②“如是”,这样看来;“和”,和睦;“冯”,依靠。译文:这样看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将在于德行。
(5)①由原文“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可知,先是用谚语“辅车相依,唇亡齿寒”,告诉虞公虞国和虢国是相互依存的关系;
②由原文“且虞能亲于桓、庄乎,其爱之也?桓、庄之族何罪,而以为戮,不唯逼乎?亲以宠逼,犹尚害之,况以国乎?”可知,然后以虢国和桓、庄后代与晋侯是同一宗族尚且都被晋国攻打为例,说明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就有威胁,反驳虞公认为晋国不会加害同一宗族的虞国的观点;
③由原文“故《周书》曰: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又曰:‘黍稷非馨,明德惟馨。’又曰:‘民不易物,惟德繄物。’”可知,最后引用《周书》中的话,说明神明只依从有德行的人,不会保佑虞公。
参考译文:
秋季,诸侯会盟。周王派周公召见郑伯,说:“我安抚你去跟随楚国,又让晋国辅助你,(你)可以稍稍安定了。”郑伯对周王的命令感到高兴,但又对他没有朝见齐国感到惧怕,所以(打算)逃回国不参加会盟。(郑国大夫)孔叔阻止他说:“国君不能轻率(行动),轻率(行动)就会失去亲近的人。失去亲近的人,祸患必然到来,国家困难转而去乞求结盟,所失去的东西就多了,您一定会后悔这样做。”郑伯不听,丢掉他(带来)的军队逃回国。晋侯再次向虞国借路来攻打虢国。(虞国大夫)宫之奇劝谏(虞公)说:“虢国,是虞国的屏障。虢国灭亡,虞国必定跟着灭亡。晋国的野心不能助长,对入侵者不能放松警惕。一次已经可以说是过分了,难道可以来第二次吗?俗话说‘面颊和牙床骨互相依靠,失去了嘴唇,牙齿便感到寒冷’,这说的就是虞国和虢国的关系。”虞公说:“晋国,和我是一个宗族,难道会害我吗?”宫之奇回答说:“太伯、虞仲,是太王的儿子。太伯不听从父命,因此没有继位。虢仲、虢叔,是王季的儿子;(他们)做过文王的掌政大臣,在王室有功勋,受勋的记录还收藏在盟府。晋国将要灭掉虢国,对虞国还有什么爱惜的呢?再说晋侯爱虞国(这件事),(对于他来说)虞国能比桓叔、庄伯的后代更加亲近吗?桓叔、庄伯的后代有什么罪过,晋侯把他们杀了,不就是因为有威胁吗?亲人因为尊荣而有威胁,尚且被杀害,何况是国家之间(有利益关系)呢?”虞公说:“我祭祀的祭品丰盛又洁净,神明必定保佑我。”宫之奇回答说:“我听说:鬼神不亲近哪一个人,只依从有德行的人。所以《周书》说:上天没有偏爱,只辅助有德行的人。又说:‘(祭祀的)黍稷不芳香,只有光明的美德才芳香。’又说:‘百姓并不改变祭祀的物品,只有有德行的人的祭品才是祭物。’这样看来,如果(国君)没有德行、百姓不和睦,神明就不来享用祭物了。神明所依靠的,必将在于德行。如果晋侯攻取了虞国,发扬他的美德来(向神明)进献芳香的祭品,神明难道会舍弃吗?”虞公没有听,答应了晋国使者。八月某一天,晋侯包围上阳。问卜偃说:“我能够成功吗?”卜偃回答说:“能攻下。”晋侯说:“什么时候?”卜偃回答说:“童谣说:丙子日的清早,龙尾星被日光夺照,军服威武美好,夺取虢国的旗号。鹑火星像只鸟,天策星没有光耀,鹑火星下整理军队,虢公将要逃跑。(这天)大概在九月底十月初吧!”冬季十二月初一,晋国灭掉虢国,虢公丑逃亡到京都。晋军回来,驻扎在虞国,于是袭击了虞国,将它灭掉。(晋国)抓住虞公和他的大夫井伯,把井伯作为秦穆姬的陪嫁随员。但仍遵循虞国的祭祀,而且把虞国的贡赋归于周王。
(节选自《左传 僖公五年》,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