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7-10 21:16超越网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又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节选自《六国论》)
11. 下列对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始速祸焉 速:加速。
B. 李牧连却之 却:使……退却。
C. 当与秦相较 当:同“倘”,如果。
D.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 礼:礼待。
12. 下列各项中“而”意义和用法与例句中不同的一项是
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
A.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B. 二败而三胜
C.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D.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13.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段阐明“用武而不终”“智力孤危”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
B. 第二段论古讽今,在议论的基础上抒情,从而提醒当权者牢记教训。
C. 选文注重语言的锤炼和变化,文字精练,整散结合,富有表现力。
D. 选文综合运用举例、假设、对比等论证方法,分析精当,逻辑严密。

【参考答案】
11. A 12. B 13. A
【解析】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古代职官常识等。考生要根据课内的积累并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A选项“速:加速。”错误,速:招致。故选A。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用法。解答此类题,可用结构分析法,分析该虚词在句中的结构作用,从而推测其意义。例句“与赢而不助五国也”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B选项“二败而三胜”中的“而”表并列关系的连词,翻译为“并且”。A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C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D选项中的“而”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翻译成“却”。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文言文的分析综合能力。属于主观概括性信息筛选。解答本题,要求考生认真审题,考生在读懂原文的基础上,能够对内容进行分析归纳。A选项中“‘用武而不终’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错误,由原文“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可知,“用武而不终”只是赵国灭亡的原因,而不是齐、燕、赵三国灭亡的原因。故选A。

参考译文
齐国不曾割地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它跟秦国交好而不帮助五国啊。五国灭亡之后,齐国也就不能幸免了。燕国和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自己的土地,坚持正义不贿赂秦国。因此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灭亡在后,这是用兵抵抗的效果啊。到了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灭亡的祸患。赵国曾经与秦国多次作战,败少胜多。后来秦国又两次攻打赵国,李牧接连打退了它。等到李牧因受谗言被赵王杀害,都城邯郸就变成秦国的一个郡,可惜它用兵抵抗却没能坚持到底啊。况且燕赵正处在其他国家被消灭了的时候,可说是智谋已尽,力量单薄,战败而亡国,实在是没有办法的事啊。假使当初韩、魏、楚三国都各自珍惜自己的土地,齐国不依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去秦国,赵国的良将李牧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与秦国较量,也许还不容易估量呢。
  唉!如果六国把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给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非凡的人才,齐心协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担心秦国人连饭也咽不下喉呢。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土地天天削减,月月割让,以至于走向灭亡。治理国家的人切不要让自己被敌人积久的威势所胁制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