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滕)公讳甫,字元发。公在馆阁,未尝就第见执政,故宰相不悦,不迁者十年。既遇知神宗,为谏官,知无不言。然御史中丞王陶论宰相不押班为跋扈,上以问公,公曰:“宰相固有罪,然以为跋扈,则臣为欺天陷人矣。”诏馆伴契丹使。前此馆伴非其人,使者议神塔子事,往复纷然。是岁,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朝廷忧之。公见兴公,开怀与语,问其家世父祖事,委曲详尽。兴公惊且喜,不复论去岁事。将去,与公马上泣别,林牙谓兴公曰:“君与滕公善,岂将留此乎?”上闻之大喜。公奏事殿中,叹曰:“朕欲擢卿执政,卿逾月不对,而大臣力荐用唐介矣。”公曰:“臣恨未有死所报陛下知遇,岂爱官职者。”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公顿首曰:“陛下无所疑,臣无所愧,足矣。”移定州。许入觐,力言新法之害。曰:“臣始以意度其不可耳。今为郡守,亲见其害民者。”具道所以然之状。自扬徙郓。岁方饥,乞淮南米二十万石为备。郓有剧贼数人,公悉知其所舍,遣吏掩捕皆获,吏民不知所出。郡学生食不给,民有争公田二十年不决者,公曰:“学无食,而以良田饱顽民乎!”乃请以为学田。遂绝其讼。学者作《新田诗》以美之。时淮南、京东皆大饥,公独有所乞米为备,召城中富民与约曰:“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吾得城外废营地,欲为席屋以待之。”民曰:“诺。”为屋二千五百间,一夕而成。流民至,以次授地,井灶器用皆具。以兵法部勒,少者炊,壮者樵,妇女汲,老者休,民至如归。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盖活五万人云。
(节选自《苏东坡全集·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代张文定公作》)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
B.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
C.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
D.上遣工部郎中王古按视之/庐舍道巷/引绳棋布/肃然如营阵/古大惊/图上其事/有诏褒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契丹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聘”中的“聘”意为“访问”,现在大多取“聘请”“招聘”之义。
B.“君与滕公善”的“善”意为“友善、交好”,与《鸿门宴》中“素善留侯张良”的“善”相同。
C.顿首,古时的一种交际礼仪,通常用于下对上及平辈之间,也常用于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D.“井灶器用皆具”的“具”意为“准备”,与《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β分)
A.虽因未取悦宰相而仕途受阻,但当王陶控管宰相时,身为谏官的滕元发,依然在皇上面前客观地予以评价。
B.滕元发担任馆伴契丹使时,他的真诚让契丹使者杨兴公大为感动,并决定留下不走,从而解除了朝廷忧虑。
C.皇上本想提拔滕元发做宰相,却与大臣们的意见不一致,滕公知道后并不介意,反而感念皇上的知遇之恩。
D.在郓州任职时,滕元发将多年争讼未决的公田划为学田,缓解了学子粮食供给不足的状况,学子作诗称颂。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唐淑问、孙觉言公短,上不信,悉以其言示公,所以慰劳公者甚厚。(4分)
(2)流民且至,无以处之,则疾疫起,并及汝矣。(4分)
14.知古可以鉴今,文中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今天有哪些启发意义?请简要概括。(3分)
答
10.(3分)D
【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设误点集中于两处,一为“视之”前后,为“图上”前后。第一处:“按视”意为察看、视察,根据语境,是天子派遣王古视察救灾的情况,第一处当在“按视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C;第二处:“有诏”的主语为皇上,“褒美”的对象为滕公,应在“有诏”前断开。故D项为正选项。
11.(3分)D
【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中,“井灶器用皆具”是说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具”意为“准备”,而《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意为“详尽、完全”,两个“具”的含义不同。故D项为正选项。
12.(3分)B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决定留下不走”错,文中是萧林牙看到杨兴公与滕公洒泪挥别才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并非杨兴公真的留下不走了。故B项为正选项。
13.(8分)
(1)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
(2)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的翻译。第(1)小题的得分点有“短”“悉”两处,“短”意为“过失”,“悉”意为“全、都”,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第(2)小题的得分点有“且”“无以”两处,“且”意为“将要”,“无以”意为“没有用来·..··”,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
14.(3分)
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可以先回溯原文,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应的文本区间为:“自扬徙郓……民至如归。”再概括滕公的具体举措:储备粮食、抓捕大盗、了结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动员富民、预防瘟疫发生、安置灾民、维持秩序。最后分类归纳概括这些举措对今天的启发意义: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
附:【参考译文】
滕公名甫,字元发。滕公在馆阁任职期间,未曾到宰相府上拜谒,所以宰相不高兴,(滕公)十年都未升迁。后来被神宗赏识,担任谏官,知无不言。然而当御史中丞王陶控告宰相不在朝会时领班是专横跋扈,神宗就这件事问滕公的意见时,滕公说:“宰相固然有罪,但是把这说成是跋扈,那我以为是王陶欺瞒陛下陷害别人。”滕公受命担任馆伴契丹使,以前担任此职的人不称职,使者议论神塔子的事,反反复复定不下来。这一年,契丹国派遣萧林牙、杨兴公来访,朝廷为此感到忧虑。滕公见到杨兴公,敞开胸怀和他交谈,他询问杨兴公的家世及其父辈祖辈的事,十分详尽。杨兴公又惊又喜,不再提起去年的事。将要离开时,他在马上与滕公洒泪告别。萧林牙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皇上听到这件事很高兴。滕公上殿奏事,皇帝叹息说:“我本想提拔你做宰相,可你一个多月没有上殿进对,而大臣们极力推荐任用唐介。”滕公说:“我只遗憾没有办法以死来报答陛下的知遇之恩,我哪里会贪图官位。”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滕公叩头说:“陛下对我毫不怀疑,我对陛下无愧于心,这就够了。”调任定州。准许入朝觐见,滕公极力论述新法的害处。他说:“我开始只是猜测新法不可行。如今担任郡守,亲眼见到新法对百姓的危害。”详尽地奏报新法危害百姓的情况。滕公从扬州调任郓州。正赶上灾年,他请求朝廷调拨淮南米二十万石作为储备。郓州有大盗若干人,滕公全部掌握了他们的落脚点,派遣官吏乘其不备拘捕,将他们全部抓获,迅速得连当地的官吏百姓都不知从哪儿捕获的。郡中学生的食物供给不足,而有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二十年都没了结,滕公说:“学生缺乏食物,却要用这些良田来满足刁民的私利吗!”于是请示把这些地充为学田。该争讼于是随之了结了。有个学生写了《新田诗》来赞美这件事。当时淮南、京东都在闹大饥荒,唯独滕公有预先请求调拨的粮米作储备,他召集城中富裕的百姓和他们约定说:“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我找到城外一块废弃的营地,想盖些棚屋来安置他们。”富民们说:“行。”于是搭起二千五百间棚屋,一晚上就完成了。灾民到后,按次序给他们分配房屋,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用军队的纪律管束他们,年少者做饭,壮年人砍柴,妇女们打水,年老的休息,灾民到了这儿就像回到家中一样。皇上派工部郎中王古视察救灾情况,看到这里棚屋道路纵横整齐,像军营一样秩序良好。王古非常吃惊,画图上奏此事,皇上下诏嘉奖赞美滕公。这次救灾,救活了大约五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