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孟谈既固赵宗,广封疆,发五百,乃称简之涂以告襄子曰:“昔者,前国地君之御有之曰:‘五百之所以致天下者,约两主势能制臣,无令臣能制主。故贵为列侯者,不令在相位,自将军以上,不为近大夫。’今臣之名显而身尊,权重而众服,臣愿捐功名、去权势以离众。”襄子悢然曰:“何哉?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此先圣之所以集国家、安社稷乎!子何为然?”张孟谈对曰:“君主所言,成功之美也。臣之所谓,持国之道也。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君若弗图,则臣力不足。”怆然有决色。襄子去之。卧三日,使人谓之曰:“晋阳之政,臣下不使者何如?”对曰:“死僇。”张孟谈曰:“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君曰:“子从事。”乃许之。张孟谈便厚以便名,纳地释事以去权尊,而耕于负亲之丘。故曰,贤人之行,明主之政也。
耕三年,韩、魏、齐、燕负亲以谋赵。襄子往见张孟谈而告之曰:“昔者知氏之地,赵氏分则多十城,复来,而今诸侯孰谋我,为之奈何?”张孟谈曰:“君其负剑而御臣以之国,舍臣于庙,授吏大夫,臣试计之。”君曰:“诺。”张孟谈乃行,其妻之楚,长子之韩,次子之魏,少子之齐。四国疑而谋败。
(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一》)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B. 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C. 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D. 臣观成事闻往古/天下之美/同臣主之权均之能美/未之有也/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赵宗,与“唐太宗”的“宗”含义相同,都是指古代帝王庙号之一,有德者称宗。
B. 社稷,土、谷为古代中国立国之本,社稷为土谷之神,文中用来代指国家或朝廷。
C. 晋阳,山之南、水之北谓“阳”,因城在晋水之北故名晋阳,是当时赵国的都城。
D. 舍,本文中的“舍”和“舍相如广成传”中的“舍”用法相同,都是做动词使用。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张孟谈名声显赫身份尊贵,权力大而众人服从,却主动要求放弃权势、功成身退。
B. 赵襄子听到张孟谈的请求后悲愤交加,坚决不让他离开,甚至准备要杀死张孟谈。
C. 张孟谈最终说服了赵襄子,抛弃了重权和美名,交纳了封地,回到负亲之丘耕种。
D. 赵国有难,张孟谈为赵襄子出谋划策,分别派遣妻儿前往四国,让四国计谋落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辅主者名显,功大者身尊,任国者权重,信忠在己而众服焉。
(2)左司马见使于国家,安社稷,不避其死,以成其忠,君其行之。
14. 张孟谈是如何说服赵襄子同意自己退隐要求的?请简要概括。
答
10. C
11. A A.“赵宗”理解错误,文中“赵宗”指赵国,与“唐太宗”的“宗”含义不相同。
12. B B.“悲愤交加”错误,“悢然”,悲伤的样子,再结合赵襄子的话可知,赵襄子只是为张孟谈提出归隐的要求感到悲伤,没有愤怒。“甚至准备要杀死张孟谈”错误,文中张孟谈问赵襄子,赵襄子说要杀掉不合作的人,这其实是为了留住张孟谈,并不是真要准备杀死他,结合“‘子从事。’乃许之”也可知道此处错误。
13. (1)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名声显赫,功劳大的人身体尊贵,担任相国的人权力重要,自己忠诚讲信用众人就会服从。
(2)左司马被国家使用,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请您让我走吧。
14.首先以赵简子的遗训引出自己退隐的要求;又以“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道理,从以古为鉴的角度进一步说服赵襄子;最后直接陈述自己的功业和忠心,并提出请求,赵襄子于是答应让他退隐。
参考译文:
张孟谈巩固了赵国的地位以后,扩大边境,发扬五霸的精粹,向赵襄子称赞赵简子的遗训说:“从前,简子统治赵国时有这样的话:‘五霸之所以得到天下诸侯拥护的原因是约束得当,使君主的权势能控制臣下,不使臣下的权势能控制君主。所以尊贵为列侯的人,不让他任相国,有将军以上地位的武官,不让他担任近大夫。’如今我名声显赫而身体尊贵,权力重大而众人服从,我愿意捐弃功名,抛弃权势而离开众人。”赵襄子悲伤地说。“这是为什么呢?我听说辅佐君主的人名声显赫,功劳大的人身体尊贵,担任相国的人权力重要,自己忠诚讲信用众人就会服从。这是古代圣贤协调驾驭国家,安定国家的办法呀!您为什么不这样做?”张孟谈回答说:“君王所说的,是成就功名的美好。臣下所说的,是保守国家的方法。臣下观察成功的事业,听古代的传说,天下美好的事情是相同的,但是臣下君主的权力平均起来都能美好,是没有这种事的。记住过去的经验教训,可作以后行事的借鉴。君王如果不考虑,那么臣下是没有这个力量的。”张孟谈的面容显出悲伤诀别的样子。赵襄子让他离开。张孟谈躺了三天,派人对襄子说:“晋阳的政事,臣下不从命怎么办?”赵襄子回答说:“杀掉。”张孟谈说:“左司马被国家使用,安定了国家,不躲避死亡,以成就他的忠诚,请您让我走吧”赵襄子说:“您去做您想做的事情。”于是就答应了他。张孟谈心安理得地去掉重权和美名而更加巩固了自己的名声,他交纳封地,放弃政事离开尊贵的权位,而耕种在负亲之丘。所以说,张孟谈的行为是贤明人的行为,赵襄子的政治是英明君主的政治。
张孟谈种了三年地,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背叛了过去的联盟而谋划进攻赵国,赵襄子前来会见张孟谈并告诉他说:“从前智伯的土地,赵氏分得多到十个城邑,他们再来,如今诸侯是谋划进攻我们,对这件事怎么办?”张孟谈说:“君王还是背着剑为臣下驾驶车辆回到都城,让臣下住在宗庙里,把任命官吏大夫的权力交给我,臣下为您试着谋划对策。”赵襄子说,“好。”张孟谈才上路,他的妻子到楚国去,长子到韩国去,次子到魏国去,少子到齐国去。四国产生疑心而计谋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