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阅读答案与翻译-《潜夫论·遏利》

2023-07-04 15:34超越网

自古于今,上以天子,下止庶人,蔑有好利而不亡者,好义而不彰者也。
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言是大风也,必将有遂;是贪民也,必将败其类。王又不悟,故遂流死于彘。虞公屡求以失其国,公叔戍崇贿以为罪。此皆以货自亡,用财自灭。
楚斗子文三为令尹而有饥色,妻子冻馁,朝不及夕。季文子相四君,马不饩粟,妾不衣帛。子罕归玉。晏子归宅。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享天禄,令问不止。
伯夷、叔齐饿于首阳,白驹、介推遁逃于山谷,颜、原、公析①困馑于郊野,守志笃固,秉节不亏,宠禄不能固,威势不能移,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是故虽有四海之主,弗能与之方名;列国之君,不能与之钧重。守志于一庐之内,而义溢乎九州之外;信立于千载之上,而名传乎百世之际。
故君子曰:“财贿不多,衣食不赡,声色不妙,威势不行,非君子之忧也。行善不多,申道不明,节志不立,德义不彰,君子耻焉。”是以贤人智士之于子孙也,厉之以志,弗厉以诈;劝之以正,弗劝以邪;示之以俭,弗示以奢;贻之以言,弗贻以财。是故董仲舒终身不问家事,而疏广不遗赐金。子孙若贤,不待多富;若其不贤,则多以征怨。故曰:无德而贿丰,祸之胎也。
昔曹羁有言:“守天之聚,必施其德义。德义弗施,聚必有阙。”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易》曰:“天道亏盈以益谦。”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节选自《潜夫论·遏利》)
【注】①颜、原、公析:指颜回、原宪、公皙哀。
2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B.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C.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D.故仁以义费于彼者/天赏之于此/以邪取于前者/衰之于后/是以持盈之道/挹而损之/则亦可以免于亢龙之悔/乾坤之愆矣
27.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面,古代以面朝南为尊位,故天子、诸侯见群臣,或卿大夫见僚属,皆面南而坐。
B.“申道不明”的“申”,与“又申之以揽茝”(《离骚》)中的“申”含义相同。
C.“德义不彰”的“彰”,与“而闻者彰”(《劝学》)中的“彰”意思不同。
D.家事,原指家族或家庭内部的事务,文中指的是家庭的资产、家业。
2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中以周厉王、虞国的君主、公叔戍为例,指出他们都是因为过于注重积聚财富而使自己最终覆灭丧身。
B.斗子文三做令尹而家人挨饿,季文子辅佐四位国君而生活简朴,这种选择与《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相似。
C.真正的君子不应因外在的财物、吃穿声色、威力权势等而忧虑,而应追求如何做好事、如何坚守道德仁义等。
D.没有德行而财物丰富,是祸乱的根源,所以培养子孙的德行,远比留给他们丰厚的家产重要。
2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昔周厉王好专利,芮良夫谏而不入,退赋《桑柔》之诗以讽。
(2)今或遗赈贫穷,恤矜疾苦,则必可久居富矣。
30.伯夷、叔齐等能够“守志笃固,秉节不亏”,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


26.D 27.B 28.B
29.(1)从前周厉王喜欢独霸财利,芮良夫进谏而意见不被采纳,回去后作了《桑柔》这首诗来委婉劝谏。
(2)如果有人赈济贫穷的人,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裕的地位了。
30.①不受尊贵荣耀高官厚禄的束缚。
②不畏惧威力权势。
③捍卫礼制道义,绝不违背道德仁义。

【解析】
26.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所以人因为道义而在那个方面花费了,上天就会在这个方面赏赐他;靠歪门邪道在从前猎取了,就会在后来衰落。因此,保持富足丰满的办法,是抑制并减损它。那才可以避免至高无上煮的灾祸以及明阳的失调了。
“天赏之于此”,“于此”是“赏”的后置状语,不可断开,排除AB;
“取于前者”“衰之于后”结构对称,各自成句,排除C。
故选D。
27.本题考查学生掌握古代文化常识、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正确。
B.“‘申’含义相同”错误。
“申道不明”的“申”,申诉,讲述;句意:讲述正确的思想学说不明白。
“又申之以揽茝”的“申”,指责;句意:又指责我爱好采集茝兰。
C.正确。
“德义不彰”的“彰”,彰明;句意:道德仁义不能彰明。
“而闻者彰”的“彰”,清楚;句意:可是听的人却能听得很清楚。
D.正确。
故选B。
28.本题考查学生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
B.“这种选择与《孟子》中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相似”错误。原文“此皆能弃利约身,故无怨于人,世享天禄,令问不止”,文中举他们的例子,是为了阐述节约俭省的重要性。
故选B。
2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专利”,独霸财利;“不入”,不被采纳;“退”,回去;“赋”,写作;“讽”,委婉劝谏。
(2)“遗赈”,赈济;“贫穷”,贫穷的人;“恤矜”,体恤怜悯;“疾苦”,困苦的人。
3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
由“宠禄不能固”可知,不受尊贵荣耀高官厚禄的束缚。
由“威势不能移”可知,不畏惧威力权势。
由“虽有南面之尊、公侯之位,德义有殆,礼义不班,挠志如芷,负心若芬,固弗为也”可知,捍卫礼制道义,绝不违背道德仁义。

参考译文:
从古到今,上面从皇帝开始,下面到百姓为止,没有贪图财利而不灭亡、爱好道义而不显扬的。
从前周厉王喜欢独霸财利,芮良夫进谏而意见不被采纳,回去后作了《桑柔》这首诗来委婉劝谏。说这种大风啊,必将有通道;这种贪婪的人啊,必将败坏他的宗族。厉王还是执迷不悟,所以最终流亡在外而死在彘。虞国的君主屡次求取宝物以致丧失了自己拥有的国家,公叔戍积聚了财物因而造成了罪过。这些人都是因为财物而使自己逃亡在外,因为财物而使自己覆灭丧身。
楚国的斗子文三次做令尹而有挨饿的脸色,妻子儿女受冻挨饿,早上不能考虑到晚上吃什么。季文子辅佐四位国君,马不给它吃粮食,小妻不让她们穿绸缎。子罕拒绝接受宝玉。晏子拒绝接受新居。这些人都能抛弃财利而使自己节约俭省,所以没被人们怨恨,世世代代享受天赐的福分,美好的声誉流传不息。
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白驹、介推逃避在山谷,颜回、原宪、公皙哀在野外贫困得连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他们坚持志向十分坚定,坚守节操毫无欠缺,尊贵荣耀高官厚禄不能束缚他们,威力权势不能改变他们,即使有处在君位上的尊贵、公爵侯爵的高位,如果道德仁义受到危害,礼制道义不能辨明,委曲像白芷一样的志向,违背像香花一样的意念,那就肯定不干。所以,即使是拥有天下的天子,也不能和他们比名声;即使是诸侯国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们受到同样的尊重。他们坚守志向于一间简陋的房屋之内,而德行影响到九州之外;他们的真诚确立在千年之前,而名声流传于几百代之间。
所以君子说:“财物不多,穿的吃的不富足,音乐女色不美妙,威力权势不能施展于天下,并不是君子担忧的事。做好事不多,讲述正确的思想学说不明白,节操志向没确立,道德仁义不能彰明,对这些君子感到耻辱。”因此,贤能的人、明智的人对于子孙,在意志方面磨炼他们,而不锻炼他们欺诈;勉励他们正直善良,而不鼓励他们为非作歹;把勤俭节约的事迹拿给他们看,而不让他们看到奢侈浪费的行为;将至理名言留给他们,而不将财产留给他们。所以董仲舒一辈子不过问家业,而疏广不把皇上赐给自己的养老财物留给子孙。子孙如果贤能,不依靠家产之多就能富裕;如果他们不贤能,就会因为家产多了而招致怨恨。所以说:没有德行而财物丰富,是祸乱的根源。
从前曹羁说过这种话:“要保住上天赐予的积蓄,必须施行那道德仁义。道德仁义不施行,那积蓄一定会有缺失。”如果有人赈济贫穷的人,怜悯困苦的人,那么一定可以长久地处于富裕的地位了。《周易》说:“上天的规律是减损满的来增加虚的。”所以人因为道义而在那个方面花费了,上天就会在这个方面赏赐他;靠歪门邪道在从前猎取了,就会在后来衰落。因此,保持富足丰满的办法,是抑制并减损它。那才可以避免至高无上煮的灾祸以及明阳的失调了。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