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令国中曰:“昔我穆公,自岐、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栎阳,且欲东伐,复穆公之故地,修穆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于是卫公孙鞅闻是令下,乃西入秦。
卫鞅既至秦,因嬖臣景监以求见孝公,说以富国强兵之术;公大悦,与议国事。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民为什伍而相收司、连坐,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不告奸者与降敌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鬬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徒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乃下令。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鬬,乡邑大治。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徒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B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C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D .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这里指招致,与《过秦论》中“以致天下之士”中“致”的含义相同。
B .坐,这里指判罪,与《苏武传》中“副有罪,当相坐”中“坐”的含义相同。
C .黥,又称墨刑,以刀刻凿人面或身体,再用墨涂在刀伤创口上,使其永不褪色。
D .畜,指畜养,与《寡人之于国也》中“鸡豚狗彘之畜”中“畜”的含义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公孙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引荐见到秦孝公,告诉他富国强兵的计划。秦孝公很高兴,于是与他商议国家大势。
B .秦孝公即位后想让秦国强大起来,他下令谁能让秦国强盛,就赐予高官与封地,公孙鞅在这样的情况下来到秦国。
C .太子触犯了法令,商鞅认为是新法的约束力不足导致上层违犯,于是处罚了太子的老师,来表现执行新法的决心。
D .司马光列举齐桓公、晋文公、魏文侯、秦孝公在乱世守信的实例,目的是劝告当时的统治者治国治民要坚守信誉。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2 )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答
10 .D
11.A
12.C
13.①对普通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事业开始(的决策),而可以和他们分享事业成功的快乐。
②变法令施行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议论新法不便的人数以千计。
【解析】
10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些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
“未布”作“令”的谓语,后面断开,排除BC;
“于国都市南门”是“立”的后置状语,后面断开,排除A。
故选D 。
11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及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 天子致伯”的“致”为“使……达到”的意思;“以致天下之士”中“致”为“招致”。句意:周天子封其为伯。/用来招纳天下的优秀人才。
B. 坐:判罪。句意: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就都判罪。/副官有罪,主官要判连坐之罪。
C. 正确。
D. 畜:都指畜养。句意: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抚养他的百姓。/鸡、猪、狗的畜养。
故选A 。
12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 商鞅认为是新法的约束力不足导致上层违犯”错误,原文为“法之不行,自上犯之”,是上层犯法导致了新法无法推行。
故选C 。
13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①“民”,百姓;“虑始”,商议事业开始(的决策);“乐成”,分享事业成功的快乐。
②“期年”,满一年;“之”,前往;“以千数”,数以千计。
参考译文:
秦孝公在国内下令说:“当年我国的国君秦穆公,立足于岐山、雍地,修明德政,建立武功,向东平定了晋国之乱,以黄河划定国界;向西称霸于戎狄等族,扩地千里,周天子封其为伯,为后世开辟了基业及其光彩荣耀。后来恰逢厉公、躁公、简公及出子在位时国内动乱不息,才无力顾及外事。魏、赵、韩三国夺去了先王开创的河西领土,这是无比的耻辱。献公即位,安抚边境,迁都栎阳,并且打算举兵东征,收复缪公旧地,重整缪公的政令。我想到先辈的未竟之志,常常痛心疾首。现在宾客群臣中谁能献上奇计,让秦国强盛的,我就封他为高官,给他封地。”卫国的公孙鞅听到这道命令,于是西行来到秦国。
公孙鞅到了秦国后,通过宠臣景监推荐见到秦孝公,陈述了自己富国强兵的计划,孝公大喜过望,从此与他共商国家大事。
公孙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的贵族都不赞同。他对秦孝公说:“对普通百姓,不能和他们商议事业开始(的决策),而可以和他们分享事业成功的快乐。至高道德的人不会与世俗同流合污,成就大事业的人不会与大众一起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如果想使国家富强,就不能效仿旧传统。”便任命公孙鞅为左庶长的要职。于是制定变法的法令。下令将人民编为五家一伍、十家一什,互相监督,犯法就都判罪。举报奸谋的人与杀敌立功的人获同等赏赐,隐匿不报的人按临阵降敌给以同等处罚。有战功者,各按规定接受更高的爵位;进行私下斗殴者,各按情节轻重给予大小刑罚。有战功者显赫尊荣,没有战功者尽管富有也不能荣耀显达。
法令已详细制订但尚未公布,公孙鞅怕百姓难以确信,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立下一根长三丈的木杆,下令说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门去就赏给十金。百姓们感到些事很古怪,没人动手去搬。公孙鞅又说:“能拿过去的赏五十金。”于是有一个人拿着木杆到了北门,立刻获得了五十金的重赏。这时,公孙鞅才下令颁布变法法令。
变法令施行一年后,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议论新法不便的人数以千计。这时太子触犯了法律,公孙鞅说:“新法不能顺利施行,就在于上层人士带头违犯。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处刑他的老师公子虔,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以示惩戒。”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小心翼翼地遵从法令。新法施行十年,秦国一片路不拾遗、山无盗贼的太平景象。百姓为国奋勇作战,不敢私下械斗,乡村城镇都得到了治理。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的重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不靠诚信就没有办法驱使民众,不靠民众也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过去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订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同管理山泽的人的约会,秦孝公不废止给移徙木头者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行事并不是纯粹清白,而卫鞅尤其被称为刻薄寡恩的人,又处于战国攻伐不已的时代,天下都崇尚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抚养他的百姓,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