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阅读答案与翻译-《资治通鉴·卷二》

2022-05-03 16:35超越网

卫鞅欲变法,秦人不悦。卫鞅言于秦孝公曰:“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甘龙曰:“不然。缘法而治者,吏习而民安之。”卫鞅曰:“常人安于故俗,学者溺于所闻,以此两者,居官守法可也,非所与论于法之外也。智者作法,愚者制焉;贤者更礼,不肖者拘焉。”公曰:“善。”以卫鞅为左庶长。卒定变法之令。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复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辄崐予五十金。乃下令。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于是太子犯法。卫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明日,秦人皆趋令。行之十年,秦国道不拾遗,山无盗贼,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乡邑大治。秦民初言令不便者,有来言令便。卫鞅曰:“此皆乱法之民也!”尽迁之于边。其后民莫敢议令。
臣光曰:夫信者,人君之大宝也。国保于民,民保于信;非信无以使民,非民无以守国。是故古之王者不欺四海,霸者不欺四邻,善为国者不欺其民,善为家者不欺其亲。不善者反之,欺其邻国,欺其百姓,甚者欺其兄弟,欺其父子。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昔齐桓公不背曹沫之盟,晋文公不贪伐原之利,魏文侯不弃虞人之期,秦孝公不废徙木之赏。此四君者道非粹白,而商君尤称刻薄,又处战攻之世,天下趋于诈力,犹且不敢忘信以畜其民,况为四海治平之政者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二》)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B.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C.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D.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左庶长,官爵名,掌军政大权,商鞅变法后,庶长虚化为军工爵位,不再有实职权力。
B.太子,古代由现任君王册立的王位继承人,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其他位次于君王。
C.黥,《说文解字》有言“黥,墨刑在面也”,就是古代一种在人脸上刺字并涂墨的刑罚。
D.四海,泛指天下、全国,如《过秦论》“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中的“四海”也有此意。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卫鞅想要变法,却遭到大臣甘龙的反对,卫鞅便用“智者”“愚者”和“贤者”“不肖者”之论,成功说服了秦孝公支持他变法。
B.卫鞅立木南门,招募能徒者并予奖励,是为颁布新法做准备,他认为必须先在百姓心中树立信誉,才能确保新法顺利实施。
C.新法初行,太子犯法,卫鞅认为王子犯法与民同罪,虽不能对太子施刑,但却对太子的两位老师处以刑罚,以示执法公正。
D.新法施行十年,乡邑得到很好的治理,卫鞅却斥责一些说变法好的人,将他们迁徒到边境,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令行期年,秦民之国都言新令之不便者以千数。
译文:
(2)所利不能药其所伤,所获不能补其所亡,岂不哀哉!
译文:
14.选文末段是司马光对卫鞅变法的评价,请结合评价概括司马光记录这一历史事件的目的。(3分)


10.C(原文标点为:夫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11.B(“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错误,古时太子大部分由君王的嫡长子担任,但也有“立贤不立嫡”的情况。)
12.D(“是因为这些人当初说变法不好”错误,是因为这些人随意议论国家法令。)
13.(1)变法令实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诉说新令不可取的数以千计。(“期年”“便”、第一个“之”各1分,句意1分)
(2)所得到的的利益不足以医治它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它所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的吗!(“利”“药”“亡”各1分,句意1分)
14.告诫当政者诚信是治理国家的重宝,只有树立信誉,收服民心,国家才能长治久安。(3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卫鞅想实行变法改革,秦国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平民百姓不可同他们谋划始创事业的事,但可同热门共享事业的成功。讲求高道德的人不去迁就习俗,成就大功业的人不在众人中谋划。所以圣贤之人只要能够强国,就不必效法旧的传统。”甘龙说:“不是这样。依循旧法来治理国家,官吏既已熟习而民众也安居守法。”卫鞅说:“庸常的人安守旧的俗尚,学者们沉湎拘泥于旧的见闻,依凭着两种人,要他们安守官职遵守旧法是可以的,但不能够同他们议论旧法之外的事情。聪敏的人制订法规政策,蠢笨的人只会受制于人;贤德的人因时而变动礼法,无能的人只会被现成的礼法束缚住。”秦孝公说:“说得好!”便任命卫鞅担任左庶长,最终确定变法的法令。法令已拟订好但还没公布,恐怕民众不信从,于是在国都的集市南门竖立了三丈高的木头,招募百姓有能够把木头移徒放置在北门的奖给十金。百姓们对此觉得奇怪,没有谁敢去移徒。再又下令说:“能移徒的人奖给五十金!”有一个人前来把它移徒到了北门,便奖给他五十金。于是公布了变法的命令。变法令实行了一周年,秦国百姓前往国都诉说新令不可取的数以千计。当时太子触犯新法。卫鞅说:“新法不能推行,是由于上面的人触犯新法。”太子,是国君的继承人,不能施以刑罚。便把他的老师公子虔处以刑罚,将另一个老师公孙贾脸上刺字。”第二天,秦国人(听说此事)都遵从了法令。变法令实行十年后,秦国内道不拾遗,山中无盗贼,百姓勇于为国作战,不敢再行私斗,乡邑得到了很好的治理。秦国民众中当初说变法令不可行的,如今有些人又来说变法令很好。卫鞅说:“这些都是扰乱法制的民众!”把他们全部迁徒到边境地方。从这以后民众没有谁敢议论国家的政令了。
臣司马光说:诚信,是国君的重宝。国家靠百姓来保卫,百姓靠诚信来保护;不靠诚信就没有办法驱使民众,不靠民众也就没有办法守卫国家。所以古代成就王道者不欺骗天下,建立霸业者不欺骗四方邻国,善于治国者不欺骗百姓,善于治家者不欺骗亲人。不善于治理的则与此相反,欺骗邻国,欺骗百姓,更厉害的还欺骗兄弟、欺骗父子。上面的人不信下面的人,下面的人不信上面的人,上下离心,以至于败亡。所得到的利益不足以医治它所受的创伤,所得到的收获不足以补救它所蒙受的损失,这难道不是很可悲!过去齐桓公不违背与曹沫订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伐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违背同管理山泽的人的约会,秦孝公不废止给移徒木头者的奖赏。这四位国君他们的行事并不是纯粹清白,而卫鞅尤其被称为刻薄寡恩的人,又处于战国攻伐不已的时代,天下都崇尚诈力,尚且不敢忘记以诚信来抚养他的百姓,何况今日治理天下的当政者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