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正月之朝,乡长复事。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
②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①,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曰:“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桓公召而与之语,訾相其质,足以比成事,诚可立而授之。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谓之三选。国子、高子退而修乡,乡退而修连,连退而修里,里退而修轨,轨退而修伍,伍退而修家。是故匹夫有善,可得而举也;匹夫有不善,可得而诛也。政既成,乡不越长,朝不越爵,罢士无伍,罢女无家。夫是,故民皆勉为善。与其为善于乡也,不如为善于里;与其为善于里也,不如为善于家。是故士莫敢言一朝之便,皆有终岁之计;莫敢以终岁之议,皆有终身之功。
③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选自《国语·齐语》)
【注】①官长:即长官。旧时行政单位的主管官吏。伐:功劳,功业。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B.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C.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D. 有人居我官/有功休德惟慎/端悫以待时/使民以劝/绥谤言/足以补官之不善政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股肱:大腿和胳膊,此处比喻强健有力。有时也指辅佐之臣。
B. 悌:敬重、善事兄长曰“悌”;而孝顺、服从父母曰“孝”。
C. 上卿:“卿”为古代官名,泛指朝廷大臣,“上卿”级别最高。
D. 征:指征召任职,与“公车特征拜郎中”的“征”的意思相同。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桓公欣赏德行卓越的贤明之才,也赏识勇敢强健、力气出众之能人志士。
B. 桓公让乡长举荐人才,凡是“蔽明”“蔽贤”“下比”之人都会处以刑罚。
C. 贤才若没有回答出有关治国的问题,桓公会继续考问其关于乡里的问题。
D. 关于如何治理伍鄙,管子说让百姓无怨念则需要保证土山、井田的平均。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
(2)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
14. 从本文中看,桓公能够成就霸业的原因有哪些?
【答案】
10. A 11. D 12. C
13. (1)桓公命令官长每年记录有功之臣,以便上报备案(预备遴选),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再度提拔使用。
(2)不侵夺农时贻误农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繁殖生长。
14. ①治理官员,要求官员推举贤才,杜绝包庇坏人的情形。
②重视人才,亲自选拔考核人才,让真正的贤才得以任用。
③以民为本,保障百姓生活,让百姓安居乐业。
④虚心纳谏,虚心向管仲请教治理国家、地方的策略。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为:我这里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卓著,品德高尚,谨慎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以劝勉的办法治理百姓,制止诽谤,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
“有人”作主语,“居”作谓语,“我官”作宾语,故“我官”中间不能停顿,排除B;
“绥”作谓语,“谤言”作“绥”的宾语,故应在“绥谤言”的前后停顿,排除C;
“功休德”作谓语,“功休德”作“功休德”的宾语,故应在“有功休德”的前后停顿,排除C。
故选A。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实词的能力。
D.“征:指征召任职,与‘公车特征拜郎中’的‘征’的意思相同”错。
“相地而衰征”中的“征”,为征收赋税。句意: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
“公车特征拜郎中”中的“征”,征召。句意:命公车特地征召他,任命他为郎中。
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并筛选信息的能力。
C.“贤才若没有回答出有关治国的问题,桓公会继续考问其关于乡里的问题”错。原文是“桓公……设之以国家之患而不疚,退问之其乡,以观其所能而无大厉,升以为上卿之赞”。可见,桓公召见被推荐的贤才,和他谈话,以国家可能遇到的患难诘问他,如果问不倒,再退而诘问乡里的事情,以观察他的能力,而不是没有回答出有关治国的问题,担公会继续考问。
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期”,一年;“伐”,功绩;“其官之贤者”,那些贤能的官员;“用”,提拔任用。
(2)“夺”,侵扰、耽误;“略”,抢劫、夺取;“遂”,生长;“牺牲”,祭祀用的猪、牛、羊。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和概括文章相关内容的能力。
(1)根据“君亲问焉,曰:‘于子之乡,有居处好学、慈孝于父母、聪慧质仁、发闻于乡里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明,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拳勇股肱之力秀出于众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蔽贤,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桓公又问焉,曰:‘于子之乡,有不慈孝于父母、不长悌于乡里、骄躁淫暴、不用上令者,有则以告。有而不以告,谓之下比,其罪五。’有司已于事而竣。是故乡长退而修德进贤,桓公亲见之,遂使役官”概括:治理官员,要求官员推举贤才,杜绝包庇坏人的情形。
(2)根据“桓公令官长期而书伐,以告且选,选其官之贤者而复用之”概括:重视人才,亲自选拔考核人才,让真正的贤才得以任用。
(3)根据“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概括:以民为本,保障百姓生活,让百姓安居乐业。
(4)根据“桓公曰:‘伍鄙若何?’管子对曰:‘相地而衰征,则民不移;政不旅旧,则民不偷;山泽各致其时,则民不苟;陆、阜、陵、墐、井、田、畴均,则民不憾;无夺民时,则百姓富;牺牲不略,则牛羊遂’”概括:虚心纳谏,虚心向管仲请教治理国家、地方的策略。
参考译文:
正月初一朝见的时候,乡长们汇报工作。桓公亲自咨问他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平日好学、孝敬父母、聪明仁惠、在当地有一定名声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明,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又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勇敢强健、力气出众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埋没贤能。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桓公还对乡长们说:“在你的乡里,发现不孝敬父母、不友爱兄弟、骄横暴戾、不服从君长命令的人,就应向上级报告。如果有这样的人却不报告,叫包庇坏人,要判五刑之罪。”主管这方面事务的官员报告后退下。所以,乡长们回去以后,都修养品德,推荐贤才,桓公亲自接见被推举的人,授他们以官职。
桓公命令官长每年记录有功之臣,以便上报备案,从中遴选出贤能的官员再度提拔使用。推荐时说:“我这里有这样的官员,他功劳卓著,品德高尚,谨慎正派,处事不失时机,能以劝勉的办法治理百姓,制止诽谤,这个人足以替补不称职的官员。”然后桓公就召见被推荐的人,和他谈话,估量审视他的素质,看他是否可以辅助完成国事,确实可提拔当大官的就委以重任。桓公还以国家可能遇到的患难诘问他,如果问不倒,再退而诘问乡里的事情,以观察他的能力,如没有大毛病,就晋升他做上御的助手。以上乡长推荐,官长选拔,国君亲自面试,叫做三选。国子、高子回去后整治乡政,乡长回去后整治连政,连长回去后整治里政,里有司回去后整治轨,轨长回去后整治伍,伍回去后整治家。所以百姓中凡有好的,可得到推举,百姓中凡有坏的,要受到诛罚,政令定下以后,乡里不逾越长幼的次序,朝中不途越时位的等级,没有德行的男人不能入伍,没有德行的女人不能外嫁。这样,百姓因此都努力向善。与其在乡里做好事,不如回到里中做好事;与其在里中做好事,不如回到家中做好事。所以大家都不敢只图一时的便宜,都有一年的计划;都不敢满足于一年的计划,都有终身立功的打算。
桓公问:“伍鄙怎样治理?”管子回答说:“按照土地的肥瘠逐级降低赋税的标准,那么百姓就不会迁徒;为政不抛弃先君故旧,百姓就不会苟且从事;山林河泽依照时令开放或封禁,百姓就不会随意出入砍柴捕猎;陆地、土山、井田等分配均平,百姓就不会怨恨;不侵夺农时贻误农事,百姓就能富足;祭祀用的牲畜不过度屠杀,牛羊就能繁殖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