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后汉书·桓谭传》阅读答案与翻译-桓谭忧心国事,他从哪些方面向世祖提出了建议?

2022-12-02 14:55超越网

桓谭字君山,沛国相人也。父成帝时为太乐令。谭以父任为郎,因好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遍习《五经》,能文章,尤好古学,数从刘歆、扬雄辩析疑异。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哀、平间,位不过郎。世祖即位,征待诏,上书言事失旨,不用。后大司空宋弘荐谭,拜议郎给事中,因上疏陈时政所宜,曰:臣闻国之废兴,在于政事;政事得失,由乎辅佐。辅佐贤明,则俊士充朝,而理合世务;辅佐不明,则论失时宜,而举多过事。夫有国之君,俱欲兴化建善,然而政道未理者,其所谓贤者异也。昔楚庄王问孙叔敖曰;“寡人未得所以为国是也。”叔敖曰:“国之有是,众所恶也,恐王不能定也。”王曰:“不定独在君,亦在臣乎?”对曰:“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惑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赛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盖善政者,视俗而施教,察失而立防,威德更兴,文武迭用,然后政调于时,而躁人可定。昔董仲舒言“理国譬若琴瑟,其不调者则解而更张”。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世虽有殊能而终莫敢谈者,惧于前事也。又见法令决事,轻重不齐,或一事殊法,同罪异论,奸吏得因缘为市,所欲活则出生议,所欲陷则与死比,是为刑开二门也。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
书奏,不省。
是时,帝方信谶,多以决定嫌疑。有诏会议灵台所处,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出为六安郡丞,意忽忽不乐,道病卒,时年七十余。
(节选自《后汉书·桓谭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B.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土/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C.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D.君骄士/曰/士非我无从富贵/士骄君/曰/君非士无从安存/人君或至失国而不悟/士或至饥寒而不进/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五经”指儒家经典《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常与“四书”并称。
B.“国之有是”与“觉今是而昨非”(《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是”字含义不同。
C.“所欲活则出生议”与“项伯杀人,臣活之”(《鸿门宴》)两句中的“活”字用法不同。
D.“谶”是巫师或方士预示吉凶的隐语或预言。“一语成谶”中的“谶”则指不吉利的预言。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桓谭因为父亲的关系做了郎官,爱好音乐,善于弹琴;同时又博学多才,擅长写文章。
B.世祖登上帝位后,桓谭被征为待诏,但因为上书议事不符合世祖的心意,没有被任用。
C.桓谭认为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
D.桓谭反对谶语,引来杀身之祸,后虽被免除死刑,但被贬为地方官,在赴任途中病死。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性嗜倡乐,简易不修威仪,而喜非毁俗儒,由是多见排抵。
(2)帝大怒曰:“桓谭非圣无法,将下斩之!”谭叩头流血,良久乃得解。
14.桓谭忧心国事,他从哪些方面向世祖提出了建议?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



10.D
11.C   
12.C   
13.(1)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
(2)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
14.①君臣共定国是;②统一法度;③拒绝谶言。

【解析】10.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
句意: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
这段是讨论君臣不合国是难定的道理,根据“君臣不合”中“君臣”不应断开,排除BC。
再根据对称法判断,“君骄士”与“士骄君”是对称结构,故排除A。
故选D。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含义及了解把握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
A.正确。
B.是:方针,政策;句意:国家的大政方针。
是:正确。句意:觉悟到如今的选择是正确的,从前的选择是错误的。
两个“是”含义不同,选项正确。
C.两个“活”都是使动用法,使……活下来。用法相同。句意: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项伯杀了人,我让他活了下来。
D.“谶”本意指迷信的人认为要应验的预言预兆。一语成谶:指一些凶事,不吉利的预言,也可指戏言成真。选项正确。
故选C。
12.本题考查学生概述原文内容的能力。
C.“贾谊因为才高而被放逐,晁错因为智多而被处死,所以时政改革难以推行下去”因果倒置。根据原文“夫更张难行,而拂众者亡,是故贾谊以才逐,而晁错以智死”,意思是: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
故选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
(1)“嗜”,爱好;“倡乐”,指倡优的歌舞杂戏表演;“非毁”,诽谤诋毁;“见”,被;“排抵”,排斥攻击。
(2)“非”,诋毁;“无法”,无视法纪;“将下”,带下去;“得解”,得以缓解。
14.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信息的能力。
根据“君臣不合则国是无从定矣”“庄王曰:‘善。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是也’”可知,①君臣共定国是。
根据“今可令通义理明习法律者,校定科比,一其法度,班下郡国,蠲除故条。如此,天下知方,而狱无怨滥矣”可知,②统一法度。
根据“帝谓谭曰:‘吾欲以谶决之,何如?’谭默然良久,曰:‘臣不读谶。’帝问其故,谭复极言谶之非经”可见,③拒绝谶言。


参考译文:
桓谭字君山,沛国郡相县人。他父亲在成帝时是太乐令。桓谭因父亲的关系任为郎,因而爱音律,善鼓琴。博学多通,把《五经》读遍了,擅长写文章,尤其喜爱古学,多次跟随刘歆、扬雄辩论分析疑难异义。桓谭爱好杂戏,为人简单平易不在意服饰仪表,而喜欢诽谤诋毁世俗儒生,由此常被排斥和攻击。
哀帝、平帝年间,地位只是一个郎。世祖登上帝位,征召为待诏,桓谭上书陈述政事时不合世祖旨意,没有被任用。后来大司空宋弘推荐桓谭,拜议郎给事中,因而上书陈述当时政事应注意的事宜,说:我听说国家的废兴,在于政事;而政事的得失,在于辅佐的人。辅佐的人贤明,那么贤俊之士充满朝廷,而他们的治理能力与世务能吻合;辅佐之人不贤明,那么议论的事不合时宜,举措就多失误。作为国家的君主,都想兴教化建善政,然而政事不能治理好,这就是所说的贤者不同的道理。以前楚庄王问孙叔敖说:“我还不懂得用来治理国家的原则。”叔敖说:“国家的大政方针,如果是大家都厌恶的,恐怕大王也不能独自定夺吧。”楚王说:“不能定只是由于君主呢,还是也在于臣子呢?”叔敖说:“君主对臣子骄傲,说臣子们离了我就无从富贵;臣子对君主骄傲,说君主离了臣子就无从安身。君主有的到了失国的地步还不醒悟,臣子有的到了无衣无食的境地还不能进身朝廷。君臣不合,国家大政方针就无从定了。”庄王说:“好。愿相国与诸大夫共定国家大政方针。”那些善于治理国家政事的人,是根据风俗施教,发现哪里有失误就设法防止,威德兼施,文武交错使用,然后政事调节得切合时宜,而那些焦躁不定的人就可使之定了。以前董仲舒说“治理国家好比琴瑟一样,如调节不过来就应改弦更张”。改弦更张难行,而违反众人要求就必亡,所以贾谊因才高而被逐,晁错因智多而被处死。世上虽有特殊才能的人却最终不敢谈论国是,就是怕蹈前人的覆辙。又看到现在用法令来决定事情,轻重各不相同,或一件事几种法,罪相同而论处各异,这就让奸吏能够借机贩卖权力,收受贿赂,想让罪犯活下来就搬出能活的依据,想陷罪犯于死地就以死罪相比较,这样就为刑法开了两扇门。现在可以让一批通义理熟习法律的人,对法律条文逐条进行分析比较,统一法度,颁发到州、郡,把旧条文统统废除。这样,天下人都知朝廷的政策,刑狱就无滥施怨恨了。
书奏了上去,没有被采纳。
这时,光武帝正迷信谶纬之说,用谶纬决定嫌疑。后来皇帝召集群臣讨论灵台的地址,皇帝对桓谭说:“我想用谶来决定,怎么样?”桓谭沉默了很久,说:“我不读谶书。”皇帝问原因,桓谭再次极力申辩谶怪诞不合常理。皇帝大怒说:“桓谭诋毁圣人,无视法纪,带下去斩首。”桓谭叩头以致流血,过了好久,(皇帝的怒气)才得以缓解。外调为六安郡丞,桓谭心情忽忽不乐,在路上病逝,时年七十多岁。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