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1、请你解释文中加点词语。(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___________ (2)贼既至___________
12、请你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3、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2分)
远 来 相 视 子 令 吾 去 败 义 以 求 生。
14、荀巨伯可称为甲文中的“贤者”,请从甲乙两文中各找出一句原文,加以证明。(2分)
15、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无数仁人志士都把“舍生取义”奉为人生准则,请你举出一个事例。在今天,你是如何理解“舍生取义”的呢?(2分)
答
11、(1)同“避”,躲避 (2)已经
12、(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心),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它)罢了。
(2)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整个郡县都因此获救。
13、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
14、示例:
【甲文】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乙文】友人有疾,不委之,宁以吾身代友人命。
15、事例:文天祥宁死不向元军投降,史可法不向清军投降,谭嗣同为变法流血牺牲。
示例:在危难关头,当国家利益、民族利益受到损害时,宁可牺牲个人利益,甚至献出生命也在所不惜。在和平时期,每个人都要为国家,为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付出不求回报,无私奉献,促进社会发展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