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敦之举兵也,刘隗劝帝尽除诸王,王导率群从诣阙请罪,值顗(字伯仁)将入,导呼顗谓曰:"伯仁,以百口累卿!"顗直入不顾。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及出、导犹在门,又呼顗。顗不与言, "既出,又上表明导,言甚切至。敦既得志,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导后料检中书故事,见顗表救己,殷勤款至。导执表流涕,悲不自胜.
(节选自《晋书》;有删改)
①:、的堂兄。③(1):周额,字伯仁。曾投奔王敦,与王导交好。
9.下列项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敦之举兵也\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B.直入不顾\直截了当
C.美下与\客从外来,与坐谈
D.顗不与言/望尘莫及
【答案】9.C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句子断句。(3分)
医帝言导悲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答案】既见帝/言导忠诚/申救甚至/帝纳其言
11.结合选文,说说王导为什么“悲不自胜”。(3分)
【答案】王导误认为周颐在自己受难时没有帮助自己,之后在王敦自己关于周顾的事情时没有帮他而害周颐被杀,后面看到为自己求情的奏章时悲痛不已。
【参考译文】
起初,王敦叛乱,刘隗劝晋元帝将王氏一族全部杀掉,王导带着家人到皇宫前请罪,恰好周颛将要进宫,王导对周颛大声说:“伯仁,我把全家人的性命托付给你了!”周颛径直走进宫去没有回头。(周颚)见了晋元帝后,陈述王导对朝廷的忠诚,竭力援救他们,晋元帝采纳了他的意见。等到周颛出来,王导仍在门口,又大声喊他,周颛还是不理睬。(周颚)出了皇宫,又给皇帝上书,表明王导的忠心,言辞非常恳切。王敦叛乱得逞,问王导说:“周颚、戴若思分别在南北极具名望,应当担任三公,毋庸置疑。”王导不回答。王敦说:“你不同意,那就杀了他。”王导又默不作声。王导后来整理中书省的旧文书时,发现周颛极力为王导辩白的奏章,言辞恳切。王导拿着奏章痛哭流涕,极度悲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