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衡进士登第,累辟使府,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 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放情事外,沉浮宴咏者久之。德宗知其才,召授比部①员外郎。一岁,迁左司郎中。时以详整称重。
顺宗即位,以病不亲政事。王叔文等使其党以权利诱元衡,元衡拒之。时奉德宗山陵,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叔文之党也,求充仪仗判官。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复拜御史中丞。持平无私,纲条悉举,人甚称重。
初,浙西节度李锜请入觐,乃拜为右仆射,令入朝。既而又称疾,请至岁暮。上问宰臣,郑絪请如锜奏。元衡曰:“不可。且锜自请入朝,诏既许之,即又称疾,是可否在锜。今陛下新临大宝,天下属耳目,若使奸臣得遂其私,则威令从兹去矣。”上以为然,遽追之。锜果计穷而反。
先是,高崇文平蜀,因授以节度使。崇文理军有法,而不知州县之政。上难其代者,乃以元衡代崇文,充剑南西川节度使。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重慎端谨,虽淡于接物,而开府②极一时之选。
时王承宗遣使奏事,请赦吴元济。请事于宰相,辞礼悖慢,元衡叱之。承宗因飞章诋元衡,咎怨颇结。元衡宅在静安里,十年六月三日,将朝,出里东门,有暗中叱使灭烛者,导骑诃之,贼射之,中肩。又有匿树阴突出者,持元衡马,东南行十余步害之,批其颅骨怀去。及众呼偕至,持火照之,见元衡已踣于血中,即元衡宅东北隅墙之外。时夜漏未尽,陌上多朝骑及行人,铺卒连呼十余里,皆云贼杀宰相,声达朝堂,百官恟恟③,未知死者谁也。须臾,元衡马走至,遇人始辨之。既明,仗至紫宸门,有司以元衡遇害闻。上震惊,却朝而坐延英,召见宰相。惋恸者久之,为之再不食。辍朝五日,谥曰忠愍。
(取材自《旧唐书·列传》)
【注释】①比部:唐代为刑部所属四司之一。②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成立府署,选置僚属。③恟恟:议论纷纷。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B.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C.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D. 元衡至/则庶事节约/务以便人/比三年/公私稍济/抚蛮夷约束/明具不辄生事。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举荐,任以官职。表示授予官职的词还有征,拜,除,授,举,出,权……。
B. 即位,指就位、入席,开始做帝王或诸侯。古代君王的帝位按礼制应传给嫡长子。
C. 觐,朝见(君主),朝拜(圣地)。朝觐是古代政治礼节,是众多诸侯集中在秋天面见帝王,故属于礼节性拜访,不涉及复杂事务,这个短暂的见面就叫做“觐”。
D. 右仆射为官名。秦始置,汉以后因之。汉成帝建始四年,初置尚书五人,一人为仆射,位仅次尚书令,职权渐重。汉献帝建安四年,置左右仆射。唐宋左右仆射为宰相之职。宋以后废。
12. 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武元衡经历三朝,一直颇受皇帝的信任和器重,而他自己的确也处事谨慎守法,忠于皇帝。
B. 武元衡的仕途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曾因反感权贵而主动辞职,也曾因拒绝党附而被降职。
C. 武元衡虽然不太热衷于与人结交,但他的口碑一直很好,办事公正而周到,为人们所敬重。
D. 武元衡遇刺之初,大家都不敢相信被害人是他,直到他的马被认出来,君臣才都伤心起来。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畿辅有镇军督将恃恩矜功者,多挠吏民。元衡苦之,乃称病去官。
(2)元衡不与,其党滋不悦。数日,罢元衡为右庶子。
答
10. B 11. A 12. D
13. (1)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夸耀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
(2)武元衡不允许刘禹锡充当仪仗判官,他们的朋党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
解析
10.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通读全文,首先找出人名、地名、事物名、朝代名等。因为名词常在句中作主语或宾语。注意主语常省。其次找动词,动词通常作谓语。借助句子成份,关键是抓住动词,以动词为中心,找前后结构关系,确定主干,从而断开句子。此外,文言虚词和特殊句式对文言文句读有很大的辅助作用。断句题还可以抓住一定不能断开的地方,用排除法做题。比如本题:“比三年”的意思是“等到三年后”,其中“比”的意思是“等到”,一般在句首,故应在“比”的前面停顿。排除A项、C项。“抚蛮夷”的意思是“安抚蛮夷”。句中的“抚”作谓语,“蛮夷”作宾语,局域文正,语法合理。故应在“抚蛮夷”的前后停顿。排除D项。据此推断B项正确。文言断句后,语意要符合文意。梳理语意为: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一定任用行家里手。三年之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原文标点: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一定任用行家里手。等到三年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
11.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考生在平时学习中应多多识记积累相关的知识。A项,“出”,离开京城外调。“权”,代理。
12. 试题分析:题干是“下列对文中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文章中心意思,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时,阅读一定要细致,要回到原文中逐句比较,依据文意,力求明辨各选项表述的正误。特别要注意其中的细微末节的毛病,例如事件的前后倒置,内容上的归纳不完整,中心概括上的无中生有,片面遗漏,强拉硬连,任意拔高,等等。D项,由原文“批其颅骨怀去……百官恟恟,未知死者谁也”可知,并非“不敢相信”,而是因为武元衡的头颅被凶手拿走了,大家一开始无法确认被害者是谁。所以选D项。
13. 试题分析:题干是“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本题考查文言句子翻译能力。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文言文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注意特殊句式和虚词,把握语境推断。第一句关键点:“恃”:“倚仗”;“矜”:“夸耀”;“挠”:“侵扰”;“苦”:“以……为苦”;“去官”:“辞官”。第二句关键点:“与”:“允许”;“党”:“党羽,朋党”;“滋”:“更加”;“罢”:“罢免”。
参考译文:
武元衡应举进士登第,屡次被使府征召,官至监察御史。后为华原县令。当时京畿的镇军督将有人倚凭朝廷恩宠或仗恃功劳,经常侵扰官吏和百姓,武元衡颇感苦恼,便称病辞官。好长时间,他都纵情政事之外,沉溺宴饮歌咏之中。德宗闻知他的才干,召授比部员外郎。一年后,调任左司郎中。人们因其行事周全而称赞他。
顺宗即位,因病不能亲理政事。王叔文等派党徒用权力引诱武元衡,遭到武元衡拒绝。时逢护送德宗遗体葬于山陵,武元衡为仪仗使。监察御史刘禹锡,属王叔文一党,请求充当仪仗判官,武元衡不允许。他们一伙越发不高兴。数日后,贬武元衡为右庶子。宪宗即位,又拜武元衡为御史中丞。他为官公正无私,严守纲纪律条,人们很敬重他。
当初,浙西节度使李锜请求入朝晋见,于是授为右仆射,命他入朝,既而李锜又称病,请求延期到年底。皇上问宰臣意见,郑絪请求按李锜奏请处理,武元衡说:“不可。李锜自己请求入朝,诏令已准许他,马上又称病,这就是说行或不行都是李锜说了算。现在陛下新登宝座,天下人侧耳拭目以待,若使奸臣得以顺遂其私欲,那么圣命威严就从此消失了。”皇上认为言之有理,立即追令李锜入朝,李锜终于没有办法回来了。
在此之前,高崇文平定蜀乱,因而被授以节度使。高崇文治军有方,却不懂州县政务。皇上认为难有替代者,于是派武元衡去替代高崇文,充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武元衡到任后,凡事节约,办事务一定任用行家里手。三年之后,无论公家或私人都稍许宽裕一些。他安抚蛮夷,又以明文相约束,使其不致时常生事。武元衡为人沉稳端直,行事慎重谨严,虽在待人接物方面很冷淡,但开府治事,却是当时最佳人选。
这时王承宗派使者上奏,请求赦免吴元济。使者向宰相请示,言辞倨傲无礼,遭到武元衡的呵叱。王承宗因此迅疾奏章诋毁武元衡,彼此深结仇怨。武元衡宅第在静安里,元和九年六月三日,正欲上朝,出了静安里东门,忽有人暗中呵叱令熄灭蜡烛,他叱骂贼人,贼人用箭射中他的肩膀。又有隐匿之贼从树荫下冲出,以棒击武元衡左股。武元衡的侍从已被杀散奔逃,贼人便拉着武元衡的坐骑,往东南行十余步将他杀害,砍下头颅放入怀中而去。及至众人齐声呼喊而至,只见武元衡已倒在血泊之中,正在他的宅第东北角墙外。此时天色未明,街道上有许多骑马的朝官及行人,巡逻兵卒连声呼喊十余里,都说是盗贼杀了宰相,喊声直达朝堂。百官议论纷纷,不知死者是谁。一会儿,武元衡的马跑到,遇见的人辨认了出来。弄清死者之后,皇上驾临紫宸门,主管官员将武元衡遇害之事奏报皇上,皇上震惊,退朝而坐延英殿,召见宰相。皇上久久地凄伤悲痛,两餐不食。停止坐朝五日,定谥号为“忠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