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凑,章敬皇后之弟也,濮州濮阳人。宝应中与兄溆同日开府,授太子詹事,俱封濮阳郡公。凑以兄弟三品,固辞太过,乞授卑官。乃以凑检校太子宾客。累转左金吾卫大将军。大历中,滑帅令狐彰、汴帅田神功相次殁于理所,时藩方兵骄,乘戎帅丧亡,人情多梗。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帝深重之。宰臣元载弄权,招致贿赂,丑迹日彰。帝恶之,将加之法,恐左右泄漏,无与言者,唯与凑密计图之。及收载于内侍省,同列王缙,其党杨炎等,皆当从坐籍没。凑谏救百端,言“法宜从宽,一例极刑,恐亏损圣德”。由是缙等得减死,流贬之。贞元十四年春夏旱,谷贵,人多流亡。京兆尹韩皋以政事不理黜官。上召凑,面授京兆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凑孜孜为理,以勤俭为务,人乐其政。时宫中选内官买物于市,倚势强买物,不充价,人畏而避之,呼为“宫市”。掌赋者多与中贵人交结假借,不言其弊。凑为京尹,便殿从容论之,曰:“物议以中人买物于市,稍不便于人,此事甚细,虚掇流议。凡宫中所须,责臣可办,不必更差中使。若以臣府县外吏,不合预闻宫中所须,则乞选内官年高谨重者,充宫市令,庶息人间论议。”上从之。
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挞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相继薨殁,上深追念,葬送之仪颇厚。召集工役,载土筑坟,妨民农务。凑候上顾问,极言之。宗属门吏以凑论谏大繁,恐上厌苦,每以简约规之。凑曰:“若再三启谏,必动宸情,则生民受赐。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议者重之。
——(节选自《新唐书·吴凑传》)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B. 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C. 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D. 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宾客,为太子东宫属官,唐代始置,主要职责为调护、侍从、规谏等。
B. 殁,古代对身份和地位不同的人去世后,称呼也不同。小孩夭折和病死的称“殁”。
C. 流贬,流放贬谪,古代责罚官员的方式。流,放逐,流放,古代五刑之一。
D. 内官,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或宫中的女官属、宦官,有时也可以指地方官。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吴凑谦虚退让。他与兄吴溆同日建立府署,选置僚属,授任太子詹事,都封为濮阳郡公,他认为兄弟都官封三品,恩宠过分,坚决推辞。
B. 吴凑宽厚仁慈。宰相元载犯罪,同列王缙、党羽杨炎等人都该连坐抄没全家,他百般劝谏解救,王缙等人被贬谪流放,得以减免死罪。
C. 吴凑深受器重。皇上准备依法惩办元载,担心身边的人可能泄露消息,只与他一人秘密商议;任命他为京兆尹,当即颁布制书令其上任。
D. 吴凑忠直谏诤。宫市扰民,他上奏请求谨慎挑选宫市令;皇上为文敬太子、义章公主筑坟妨害农事,他不顾族人、属吏劝阻,竭力进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代宗命凑衔命抚慰,至必委曲说谕,随所欲为之奏请,皆得军民和协。
(2)长吏不言,是为阿旨。如穷民上诉,罪在何人?
【答案】10. B 11. D 12. C
13. (1)代宗让吴凑受命安抚军民,吴凑尽量委婉地劝说晓谕,按照他们的要求替他们向朝廷上奏请求,都做到军民和睦相处。
(2)长官不说真话,这是迎合皇上的意旨。如果走投无路的百姓向上申诉,罪责又该由谁来承担呢?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初/府掾吏以凑起自戚藩/不谙簿领/凡有疑狱难决之事/多候凑将出时方呈/冀免指摘瑕病/凑虽仓卒阅视/必指其奸幸之处/下笔决断/无毫厘之差”,这是一段叙述性文字,名词有“府掾吏”“戚藩”“簿领”“事”“凑”等,圈出这些名词后可以根据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起自戚藩”是状语后置句,“自戚藩”是后置状语,“起”和“自戚藩”之间不能断开,这就排除AC两项;“指”是动词,意思是“指出”,“指”的宾语是“奸幸之处”,句子结构完整,应在“处”后断开,这就排除D项,故选B。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内官……有时也可以指地方官”错误,不能指“地方官”。“内官”义项很多,指国君左右的亲近臣僚,宫中的女官属,宦官太监,内朝官(对“外朝官”而言),在朝廷任职的官员(对地方官而言)。故选D。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能力。解答这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C项,“任命他为京兆尹,当即颁布制书令其上任”错误,文中说的是“上召凑,面授京兆尹,即日令视事,经宿方下制”,“经宿方下制”意思是“经过一宿才颁布制书”,并非“当即颁布”。故选C。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文言文语句翻译,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翻译为没有查处;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第一句中,“衔命”,接受使命;“抚慰”后省略代词“之”;“至”前省略主语“吴凑”,“至”,到;“委曲”,委婉;“说谕”,劝说晓谕;“随”,按照;“所欲”,所字结构,想要的,要求的;“为”,介词,替;“之”,代词,代百姓;“奏请”,上奏请求;“和协”,和睦相处。第二句中,“不言”,不说真话;“是”,代词,这;“为”,是;“阿”,迎合;“如”,如果;“穷”,古今异义,走投无路;“上”,方位名词做状语,向上;“诉”,申诉;“罪”,罪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