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阅读答案与翻译-《旧唐书·姚崇传》

2019-06-01 23:01超越网

姚崇,本名元崇,陕州硖石人也。时契丹寇陷河北数州,兵机填委,元崇剖析若流,皆有条贯。则天甚奇之,超迁夏官侍郎。突厥叱利元崇构逆,则天不欲元崇与之同名,乃改为元之。俄迁凤阁侍郎, 依旧知政事。长安四年,元之以母老,表请解职侍养,言甚哀切,则天难违其意,拜相王府长史,罢知政事,俾获其养。是时,张易之请移京城大德僧十人配定州私置寺,僧等苦诉,元之 断停,易之屡以为言,元之终不纳。由是为易之所谮,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使充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玄宗讲武在新丰驿,召元之代郭元振为兵部尚书,复迁紫微令。避开元尊号,又改名崇,进封梁国公。是时,上初即位,务修德政,军国庶务多访于崇。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然纵其子光禄少卿彝、宗正少卿异广引宾客,受纳馈遗,由是为时所讥。
时有中书主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蕃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鞫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居月余,玄宗将幸东都,而太庙屋坏,上召宋璟、苏颋问其故,璟等奏言: “陛下三年之制未毕,诚不可行幸。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 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上又召崇,对曰:“太庙殿本是苻坚时所造,以臣愚见,旧庙既朽烂,不堪修理,望移神主于太极殿安置,更改造新庙,以申诚敬。车驾依前径发。”上曰:“卿言正合朕意。”赐绢二百匹,车驾乃幸东都。因令崇五日一参, 仍入閤供奉,甚承恩遇。后又除太子少保,以疾不拜。九年薨,年七十二,赠扬州 大都督,谥曰文献。
(摘自《旧唐书·姚崇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B.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C.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遣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D.时有中书赵诲为崇所亲信/受番人珍遗/事发/上亲加鞠问/下狱处死崇/结奏其罪/复营救之/上由是不悦崇/自是忧惧/频面陈避相位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先天,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乱外忧等大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
B.避,避讳,旧时为了表示尊敬,在言语或书写时,不说君主或尊长的名号。避讳的方法有改字等多种方式。如东汉时,为避皇帝刘秀的名,“秀才”被改成“茂才”。
C.三年之制,中国古代丧葬制度的一部分,对因丧守制期间的服饰、言容、居处、娱乐、饮食等都有详细规定,特别是还有官员“居丧三年”,必须停职守制的规定。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大官死去,也可以用于士人以及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封王的贵族。姚崇因为曾经进封梁国公,所以他去世用“薨”。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姚崇才华满腹,处事有方。契丹入侵,军务繁杂,他剖析决断极有条理,得到武则天赏识。
B.姚崇至情至性,正直为人。他为奉养母亲自请辞职,也因决定停办移派僧人遭诋毁而贬职。
C.姚崇勇担重任,但对儿子约束不严。他放纵儿子广树羽翼、收受贿赂,受到当时人的讥诮。
D.姚崇见识高妙,与众不同。他人视太庙倒塌为东行不样之兆,他能释疑解难,支持东巡。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同时宰相卢怀慎等但唯诺而已,崇独当重任,明于吏道,断割不滞。(5分)
(2)凡灾变之发,皆所以明教诫,陛下宜愈崇圣德,以答天意,且停幸东都(5分)

10.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1.D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常见的古代文化知识的掌握,能力层级为B级。士人之死叫“不禄”
12.B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意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能力层级为C 级。
B项 姚崇只是被调动职务,“改为司仆卿,知政事如故”。
13.
(1)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
(2)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文的翻译能力。能力层级为B级。
(1)关键点,各1分:“但”,只是;“明”,明白,懂得;“断割”,裁决。大意2分(“同时”“吏道”“滞”三处如果是直接抄录,扣句意分1分)。
(2)关键点,各1分:“所以”,用来……的;“崇”,推崇,增修;“且”,暂且,姑且。大意2分。“幸”可译为“驾临”“前往”“去”“到”,译为“幸临”不给分。“明”可译为“明示”“表明”“指明”,不可译为“点明”“明白”。

【参考译文】
姚崇原本名叫元崇,陕州硖石人。当时契丹来犯,攻陷河北多个州郡,军事要务堆积,姚崇剖析决断,如水分流,都有条理。武则天认为他是个奇才,越级提拔他为夏官侍郎。当时突厥叱利元崇图谋叛逆,则天不想元崇跟他同名,于是把元崇改名为元之。不久转任为凤阁侍郎,依旧执掌朝政。长安四年,元之因为母亲年老,上表请求解职侍奉老母,言词极其悲伤,武则天不好违背他的心意,于是任命他为相王府长史,不再执掌朝廷政事,使他得以奉养老母。当时,张易之请求把京城的十位大德僧人移派到他在定州私自设置的寺庙里,僧人们极力诉说,元之决定停办此事。易之多次提出,元之终不接受。因此被张易之进谗言诋毁,改任为司仆卿,依旧执掌朝廷政事,出任灵武道大总管。先天二年,唐玄宗在新丰驿讲习武事,征召元之代替郭元振任兵部尚书,又升任紫微令。元之因为避开元尊号,又改名为崇,被晋封为梁国公。这时候,玄宗刚即位,致力于兴立德政,军队国家的各种事务,多向姚崇询问。同时期的宰相卢怀慎等人,只是唯诺从命罢了。姚崇独自担当重任,他懂得官吏处理政务之道,裁决(政事)不拖泥带水。但是放任他的儿子光禄少卿姚彝、宗正少卿姚异广招宾客,收受他人财物的馈赠(受贿),因此受到当时人的非议。当时中书赵诲受到姚崇的亲近信任,他接受外国人的珍贵礼物,事情被揭发,皇上亲自审讯,要将他下狱处死。姚崇对他的罪行作了结案处理并上报天子,却又想营救他,皇上因此不高兴。姚崇从此感到忧虑、恐惧,多次当面向天子请求让出宰相的官位。过了一个多月,玄宗将要巡幸东都洛阳,而太庙的房屋损坏倒塌。皇上召见宋璟、苏颋询问原因,宋璟等报告说:“陛下三年服丧期未满,确实不宜离宫巡幸。凡灾害、变故的发生,都是上天用来明示教育警戒的,陛下应当更加增修道德,来报答上天的旨意,暂且停止东巡洛阳。”玄宗又召见姚崇问道:“朕刚要从京城出发,太庙的房屋无故倒塌,这恐怕是神灵告诫朕不适宜东行吧?”姚崇回答说:“太庙的殿堂本是苻坚时所造,依臣的愚见,旧的太庙既然已经倒塌,无法修理,希望把太庙的神位迁移到太极殿安置,另外改建新太庙,以表达对先帝的真诚敬意。陛下的车驾应当按原先的计划立即出发。
”皇上说:“卿的话正符合朕的心意。”赐给姚崇绢二百匹,天子的车驾于是奔赴东都。皇上又命令姚崇每五天一参见,仍然入内阁供奉,姚崇深受皇帝恩惠知遇甚厚。后来又被任命为太子少保,姚崇因病没有受职。开元九年姚崇去世,享年七十二,朝廷赠给他扬州大都督,定谥号为文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