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阅读答案与翻译

2019-06-17 16:54超越网

王鬷,字总之,赵州临城人。七岁丧父,哀毁过人。既长,状貌奇伟。举进士,真宗见而异之。使契丹还,权三司户部判官。上言:“方调兵塞决河,而近郡灾歉,民不堪,请绝土木之不急者。”改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得罪,鬷以同里为利用所厚,出知湖州,还为三司盐铁副使。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建言京师贾人常以贱价居茶盐交引,请官置务收市之。季良挟章献姻家,众莫敢连其意,鬷独不可,曰:“与民竞利,岂国体耶!”事竟寝。后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累迁刑部。
益、利路旱饥,为安抚使,知益州赈济。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及旦,人莫知也。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
天圣中,鬷尝使河北,过真定,见曾玮,谓曰:“君异日当柄用,愿留意边防。” 鬷曰:“何以教之?”玮曰:“吾闻赵德明尝使人以马榷易汉物,不如意,欲杀之。少子元昊方十余岁,谏曰:‘我戒人,本从事鞍马,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已非策,又从而斩之,失众心矣。’德明从之。吾尝使人觇元昊,状貌异常,他日必为边患。”鬷殊未以为然也。比再入枢密,无昊反,帝数问边事,鬷不克对。及西征失利,议刺乡兵,又久未决:帝怒,鬷与陈执中、张观同日丢,鬷出知河南府,始叹纬之明识。未几,得暴疾卒。赠户部尚书,谥忠穆。
鬷少时,馆礼部尚书王化基之门,枢密副使宋湜见而以女妻之。宋氏亲族或侮易之,化基曰:“后三十年,鬷富贵矣。”果如所言。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五十》)
交引:宋代官府准许商人在京师或边郡缴纳金银、钱帛、粮草,按值至指定场所领取现金或某些商运货运销凭证。
10. 下列选项中加点词语解释完全正确一项是(    )
A. 而以资邻国易不急之物    (资助)    吾尝使人觇元昊        (窥察)
B. 季良挟章献姻家        (要挟)    事竟寝                (耽误)
C. 权三司户部判官        (兼任)    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方用事    (当权)
D. 鬷出知河南府        (外出)    宋氏亲族或侮易之        (侮辱)
11.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户部判官,宋代官职名称,掌理全国的土地、户口、钱谷、财赋等方面的事务。
B. 戒人,古代中原地区对西方少数民族的统称。与南、东、北少数民族并称四夷。
C. 卒,我国古代根接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薧、崩、不禄、卒.
D. 谥,即谥号,古代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王鬷年少便有孝心,他七岁丧父,就因衰伤过度而损毁身体;长大后相貌奇伟,连真宗见到他后都觉得奇特。
B. 王鬷为政从简,颇受爱戴。王鬷为政识大体,不繁琐,主管益州赈济之时,快速处理士兵作乱,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
C. 王鬷不畏权贵,正直敢言,马季良执政时要求官府专门收购茶盐交引,众臣不敢言,只有王鬷认为此举不符合国家体统并使此事搁置。
D. 王鬷未纳善言,受到贵罚。曹玮曾提醒王暖留意边防,警惕元吴的野心,可惜王殿并未采纳、重视,后元吴反叛,王殿受到责罚。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斜线断开并翻译。
(1)断句
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戮之
(2)翻译:                               
【参考答案】
10. A    11. C    12. B   
13. (1)戍卒有夜焚营胁军校为乱者/鬷潜遣兵环营/下令曰/不乱者敛手出门/无所问/于是众皆出/命军校指乱者/得十余人即践之
(2)戍守的士兵有人在夜间焚烧军营,胁迫军官作乱,王鬷暗中派遣士兵包围军营,下令说:“没有作乱的人缩手出门,一概不追究。”于是众人都出来,王鬷命令军官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立即把他们杀死。
【解析】
【10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平时注意积累,答题时注意分析词语前后搭配是否得当,还要注意文言文中常常出现以今释古的现象。同时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一词多义等。题中B项,“挟”,倚仗,倚侍;“寝”,搁置;C项,“权”,代理; D项,“出”,离京;“易”,轻视。故选A。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结合语境的含义作答。题中C项,“卒,我国古代根据社会地位,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薨、崩、不禄、卒”错误,对“死亡”的称谓由高到低依次为崩、薨、卒、不禄。故选C。
【12题详解】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此类试题错误选项的设置多以人物、事件、时间、地点的错位为重点,有时会在一些词语的翻译上命题,因对词语翻译错误而出现误判,答题时注意对读选项和原文,找到细微差别,题中B项,“因此一举,蜀地百姓都爱戴他”错误,选项强加因果,第三段说“其为政有大体,不为苛察,蜀人爱之”,意思是“王鬷治政有大局观,不以繁琐苛刻来显示精明,蜀地的百姓都爱戴他”。故选B。
【13题详解】
此题考核文言断句和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断句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翻译注意直译,重点注意句中重点实词、虚词、活用和句式的翻译。此题注意“戍卒”“鬷”“不乱者”“众”“命”前面的主语变化,前面断开;还可根据“曰”“于是”“者”等标志性的词语进行断句。翻译时注意重点词语,夜:在夜间;潜:暗中;环:包围;敛手:缩手;无所问:一概不追究;指:指认;践:杀。

参考译文:
王鬷字总之,是赵州临城人。七岁时父亲去世,他因哀伤而损毁身体,超过了一般的人。长大以后,相貌奇异不凡。后考中进士,真宗见到他后觉得很奇特。出使契丹返回后,代理三司户部判官。他上奏道:“当前征调士卒堵塞黄河决口,而且临近郡县又因灾荒歉收,百姓不能承受,(王鬷)请求停建(那些)不急需的土木工程。”改任三司户部副使。枢密使曹利用获罪,王鬷因为和曹利用是同乡而受到他的厚待,(因此被贬)出任湖州知州,回朝后任三司盐铁副使。
当时龙图阁待制马季良正执掌朝政,建议说京城中的商人经常用低价来购买囤积茶盐交引,请求官府设置专门机构来收购。马季良依仗自己是章献太后的姻戚,众大臣没有人敢违逆他的意思,只有王鬷不同意,说:“与民争利,哪里是国家的体统!”这件事最终停止、搁置了下来。后来他提举在京诸司库务,安抚淮南,多次升迁任刑部官职。
益、利二路因干旱而发生饥荒,王被任命为安抚使,管理益州赈灾事务。成守的士兵有人在夜间焚烧军营,胁迫军官作乱,王鬷暗中派遣士兵包围军营,下令说:“没有作乱的人缩手出门,一概不追究。”于是众人都出来,王鬷命令军官指认作乱的人,抓到十多个,立即把他们杀死。等到了早晨,别人都不知道此事。王鬷治政有大局观,不以繁琐苛刻来显示精明,蜀地的百姓都爱戴他。
天圣年间,王鬷曾经出使河北,路过真定,见到曹玮,曹玮对他说:“您日后当会执掌政权,希望留意边防。”王鬷说:“您有什么可以赐教的吗?”曹玮说:“我听说赵德明曾派人用马匹交换我国的物品,因事情办得不合自己的心意,就想杀了所派之人,他的小儿子元吴刚十多岁,劝谏说:我们是少数民族,原本是以鞍马为生的,却又用它来资助邻国以交换不急需的东西,已经是失策,而又因此杀了他们,就会失去众心了。德明同意了。我曾派人暗中伺察元吴,他的相貌异于常人,日后一定会成为边患。”王鬷当时很不同意曹玮的见解。等到他再次进入枢密院,元吴反叛,皇上多次询问边防事务,王鬷都不能够应对。到西征元吴的军队失利后,朝廷大臣商议征募乡兵,又很久不能决定。皇上发怒,王鬷和陈执中、张观在同一天被罢免,王鬷出京任河南知府,这时才感叹曹玮的明识。不久,王鬷得暴病身亡。追赠户部尚书,谥号忠穆。
王鬷年轻的时候,在礼部尚书王化基门下求学,枢密副使宋湜见到他后就把女儿嫁给了他。宋氏亲族中有人轻视侮辱他,看不起他,王化基说:“三十年后,王鬷会富贵的人。”后来果真像他说的那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