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阅读答案与解析-《宋史·裴庄传》

2019-05-10 19:56超越网

裴庄字端己,阆州阆中人。庄在蜀,以明经登第。归宋,历虹县尉、高陵主簿,本府召权司理椽。转运使雷德骧以威望自任.尝巡按至境,官属皆出迎候。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雍熙三年,命将巡边,以庄掌随军粮料。内客省使杨守一称荐之,授大理寺丞。未逾年,成信表其能,迁太子中允。端拱初,契丹掠赵、深,边将无功。庄上书曰:“周世宗诛樊爱能、何徽二将,遂取淮南,克巴蜀,愿陛下申明纪律。无使玩寇。”会诏建方田,庄复上言:“大役兵师,虑生事于边鄙。”上善之。淳化三年,召访以边事,称旨,面赐绯鱼。出为荆湖北路转运使。五年,李顺乱蜀,命与雷有终并兼峡路随军转运、同知兵马事。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会王显掌枢密,显与潜俱起攀附,颇庇之。庄奏至,多不报。徙知越州。俄傅潜得罪,庄因上言:“显、潜皆非材,致误边事,请行严诛,以肃群议。”会诏百辟上封直言,庄条列四事:一曰去暴征,二曰省烦刑,三曰择吏职,四曰敦稼政。疏奏,诏令开陈其所宜行先后,庄对甚悉。庄有吏干,颇有清操,慷慨敢言,太宗奖其忠谠,多所听纳。晚年退居,制棺椟以自随。喜接宾客,终日无倦。
(选自《宋史·卷三十六》,有删改)
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B.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C.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D. 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古者,名以正体,字以表德。“名”与“字”常有某种关联,如:裴庄字端已,屈原名平字原,均为同义互训。
B. 在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有“除、拜、迁、转、擢”等,文中“迁太子中允”的“迁”是提升之意。
C. “面赐绯鱼”,此处的“绯鱼”指绯衣与鱼符袋,旧时朝官的服饰,唐、宋时五品官员穿绯衣、佩鱼符袋。
D. 中国古代皇帝有庙号、谥号、年号之分,文中的“雍熙”“端拱”“淳化”“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裴庄以明经科登第,才华出众。他在短时间内,便赢得了上司或主管的信任和举荐。
B. 裴庄忠诚正直,敢于直言,他曾上书直指傅潜不堪大用,促使皇帝将傅潜和王显撤职。
C. 裴庄主张严明朝纲,希望皇帝申明律条,主张严惩“致误边事”者,上书直言“四事”。
D. 裴庄为政有才干,且颇有操守,曾多次上书建言且大都被皇帝采纳,受到太宗的赞赏。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庄独视事本局,徐谒道周,德骧称其有守;徙权忻州录事参军。
(2)或言庄本蜀人,不宜此任,上益倚信之,许以便宜。

【参考答案】
10. A
11. D
12. B
13. (1)裴庄却独自在本局处理事务,(后来)缓步到官道旁拜见(转运使),德骧称赞他有操守,之后裴庄被提升代理沂州录事参军。
(2)有人说裴庄本来就是蜀地人,不适合担任这个职务,然而皇帝却越发倚重、信任他,并且答应他有根据实情自行处理问题的权利。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把句子代入原文,结合语境理解句子的大概意思,然后要注意一些常见的句尾、句首标志性的词语,句子结构的对称,文中词语充当的成分,句子成分的省略,叙事内容的变化等。如本题中,“事平,转殿中侍御史,特召问讨贼方略。后契丹犯塞,命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这段话是说“叛乱平定后,裴庄转任殿中侍御史,皇帝特地征召他向他征询讨伐贼人的方法策略。后来,契丹侵犯边境,皇上任命他为河北转运使。时傅潜统领大军驻扎在定州北,裴庄数次上条陈奏章,指傅潜没有谋略,担心他会失掉战机”,圈出句子中的名词和代词,如“事”“殿中侍御史”“方略”“契丹”“河北转运使”“傅潜”“大军”“定州”“庄”等,然后依据句意和语法关系进行排除,如“转”是动词,意思是“转任”,“殿中侍御史”是官职,是专有名词,应在“侍御史”后断开,排除BD两项;“犯”意思是“侵犯”,是动词,宾语是“塞”,即“边境”,“契丹犯塞”主谓宾俱全,故应在“塞”后断开,排除C项,故选A项。
【11题详解】
此题考核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文化常识的考核主要集中在古代的一些称谓、官职的变迁、建筑的名称、年号、谥号、庙号、一些文书的名称、官场的一些礼节、朝廷的一些机构、典章制度、行政区划、还有一些避讳的说法等。平时注意积累,尤其是课本的注释的相关内容,答题时还要注意集合语境的含义作答。本题中,D项,“‘太宗’等均为北宋皇帝的年号”错误,“太宗”是庙号。故选D项。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辨析。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即选出“正确”还是“错误”的一项,然后依据人名、地名、官名、时间等提示性信息快速找出选项对应的语句,再与选项进行比较分析。本题中,B项,“促使皇帝将傅潜和王显撤职”错误,该信息于文无据。文中说的是“时傅潜统大军驻定州北,庄屡条奏其无谋略,虑或失几……庄奏至,多不报……俄傅潜得罪,庄因上言……”,从文中来看,虽然裴庄上书直指傅潜不堪大用,但大多没有上报到皇帝那儿,而且文中并没有点明傅潜获罪与裴庄有直接的关联。故选B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