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阅读答案-杜甫

2019-11-06 09:50超越网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节选)
杜甫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②昏王室。
梨园弟子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③。
【注】①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观看了李十二娘舞剑器,回忆起开元年间公孙大娘舞剑器时的场面,时隔五十年,有感世事巨变,诗人写了这首诗。②风尘澒(hòng)洞:指连年战乱,烽烟弥漫。③愁疾:深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第一句运用夸张手法,使人想到先帝时政治清明、歌舞繁华的盛况。
B.第一联与第三联形成对比,折射出了历史的兴衰和广阔的社会内容。
C.第四联写到诗人乐极哀来的情绪变化,以月衬之为结尾的抒情张本。
D.全诗写皇帝沉迷于歌舞,以致国运衰颓,诗人由此心忧,不知所往。
15.有人评价“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二句是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请结合全诗加以赏析。(6分)


14、D 国运衰退不是皇帝沉迷歌舞所致,而是因为战争;诗人不知所往是因为时局动荡、曲终哀来、见月心惶。
15、昔日宫廷舞伎,如今流落民间,诗人通过叙写歌舞之事,以小见大,反映五十年来国势因战争而衰的历史。开元年间观看公孙大娘舞剑器,如今时隔五十年,昔日的少年,如今的“老夫”,顿生时光流逝、人事蹉跎之感慨。国家动荡,战乱不断,诗人同梨园弟子一样,四处漂泊,不知所往,展现时局艰难、百姓流离的惨状。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①
杜甫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观者如山色沮丧,天地为之久低昂。
霍如羿射九日落,矫如群帝骖龙翔。
来如雷霆收震怒,罢如江海凝清光。
绛唇珠袖两寂寞,晚有弟子传芬芳。
临颍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扬扬。
与余问答既有以,感时抚事增惋伤。
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孙剑器初第一。
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鸿洞昏王室。
梨园子弟散如烟,女乐余姿映寒日。
金粟堆前木已拱,瞿塘石城草萧瑟。
玳筵急管曲复终,乐极哀来月东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茧荒山转愁疾。
【注】①公孙大娘:唐玄宗时的冠绝一时的舞蹈家。弟子:指李十二娘。剑器:指唐代流行的武舞,女子或装持剑而舞。此诗作于公元七六七年。时杜甫年已55岁,流寓夔州,目睹李十二娘舞姿,闻其先师,抚今思昔,记起玄宗年间曾观公孙大娘之舞剑,赞叹其舞技高超。②今粟堆:今粟山,是玄宗陵墓所在。瞿塘石城:指夔州,地近瞿塘峡。拱:两手合围的粗细。
(1)诗题中的“行”是指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
(2)简析诗中划线句子“罢如江海凝清光”。
(3)诗云“感时抚事增惋伤”,诗中惋伤之情有几层意思?结合全诗作简要概括。

参考答案:
(1)古诗的一种体裁,歌行体.(1分)
(2)描绘了一曲舞罢,舞场内外肃静空阔,好像江海风平浪静,水光清澈的情景.(1分)用环境描写从侧面烘托,(1分)回肠荡气的舞蹈魅力,给观众留下了涵泳回味的广阔空间.(1分)
(3)通过两代舞者的际遇,表达昔盛今衰的人事蹉跎之感;(1分)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追忆先帝盛世,慨叹安史之乱后衰颓的国运;(1分)寄寓青年快意壮游而今暮年飘零江湖的身世之悲.(1分)


简析
《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作品.诗序写得像散文诗,旨在说明目睹李十二娘舞姿,并闻其先师,触景生情,抚今思昔,记起童年观看公孙大娘之剑舞,赞叹其舞技高超,并以张旭见舞而书艺大有长进之故事点缀.全诗气势雄浑,沉郁悲壮.见《剑器》而伤往事,抚事慷慨,大有时序不同,人事蹉跎之感.诗以咏李氏,而思公孙;咏公孙而思先帝,寄托作者念念不忘先帝盛世,慨叹当今衰落之情.语言富丽而不浮艳,音节顿挫而多变.
这首七言歌行自始至终并没有离开公孙大娘师徒和剑器舞,但是从全诗那雄浑的气势,从“五十年间似反掌,风尘澒洞昏王室”这样力透纸背的诗史之笔,又感到诗人的确是在通过歌舞的事,反映五十年来兴衰治乱的历史.王嗣奭总评这首诗说:“此诗见剑器而伤往事,所谓抚事慷慨也.故咏李氏,却思公孙;咏公孙,却思先帝;全是为开元天宝五十年治乱兴衰而发.不然,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杜诗祥注》引《杜臆》)这一段评语,分析全诗的层次、中心,说得相当中肯.但是,他说“一舞女耳,何足摇其笔端哉!”并不符合杜甫本来的思想,杜甫是十分重视和热爱艺术的.
这首诗的艺术风格,既有“浏漓顿挫”的气势节奏,又有“豪荡感激”的感人力量,是七言歌行中沉郁悲壮的杰作.开头八句,富丽而不浮艳,铺排而不呆板.“绛唇珠袖”以下,则随意境之开合,思潮之起伏,语言音节也随之顿挫变化.全诗既不失雄浑完整的美,用字造句又有浑括锤炼的功力.篇幅虽然不太长,包容却相当广大.从乐舞之今昔对比中见五十年的兴衰治乱,没有沉郁顿挫的笔力是写不出来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