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70分)
20.根据以下材料,选取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有人追寻梦想,出门远行;有人安土重迁,故土难离;有人思念故园,魂牵梦萦……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为材料作文。这则作文材料由三个并列分句构成,共同指向一个话题--“家”。三个分句分别说的是离家、守家和思家。这里的“家”,可以是家庭、家乡,也可以家园、家国,还可以是精神家园、精神故乡。家,是与家人共同生活的处所,是遮风挡雨、学习成长的地方,是承载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的生活栖息地,更是人的精神港湾。“有人追寻梦想,出门远行”,家是远行的出发地,当然家也会有局限性,对人的发展可能会形成束缚、限制;选择离家,就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有人安土重迁,守家难离”,家是一个人的根,自然不肯轻易迁离,这是不思进取,还是故土难离的拳拳情意“有人思念故园,魂牵梦萦”,这一句隐含的主体是离家之人,“故园之思”是人类的永恒情愫。三个分句意蕴丰富,加之后面的省略号,本题有很大的写作空间,既可对“家”进行深入思索或具体描述,也可围绕“人对家”的态度来写。在审题立意时,可选择其中一句来写,也可就整体来写。但选择其中一句,写作重心应落在“家”上,必须紧密联系人与家的事、情、理、趣、味、境等一个或几个方面。对于核心概念“家”,要能准确把握其内涵特征,避免偷换概念或泛泛而谈。对“家”的概念理解,能自洽即可。不管选择那一句话切入,我们都无法回避“家”“故园”“故乡”这些词。第一句话的“出门”指向“离家”,第二句分句直接出现“守家”二字,第三句则是“故园”。只要稍作思考,我们就知道写作时必定围绕“家”来写。不论是离家还是守家,家永远是我们内心最深的牵挂。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故土难离
--读《最珍贵的礼物》有感
再次合上书,我沉浸于故事中久久不能平静。
故事是这样的。外婆,从很远的法国巴黎来,是为了看望三女儿和小外孙女(作者),还带来了许多礼物送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当外婆要回巴黎的时候,作者和院子里的小朋友绞尽脑汁,都想要送点什么给外婆。小朋友送的都是自家故土的特产,有送精致的竹筷的,有送香喷喷的龙井茶的,还有送漂亮的檀木折扇的……而作者送了一盒泥土给外婆。外婆见了,两行泪水扑簌簌地流下来,说这是“最珍贵的礼物”。
看到这里大家也许会觉得奇怪,泥土有什么珍贵的呢?我刚刚开始的时候也是这样想的。但我又想如果不珍贵的话,作者又怎么会把泥土放进精致的“墨梅”小储蓄盒,盖上白绸并上锁呢?外婆见了又怎么会流下两行滚烫的清泪热泪呢?我带着这个疑难去问表姐。表姐听后,给我讲了两个小故事--
其中一个故事是这样的。
有一个商人,他在外国发了大财,就在那定居并把家乡的亲人也接了去。一次,他要回家乡时,问妈妈:“您要我给您带回点什么?”他妈妈说:“你给我带一包泥土就够了。”泥土寄托着老妈妈的一颗赤子之心啊!
而另一个故事就更加引人深思了。
说的是一个国家想去侵略另一个国家,先派使者带了许多礼物,去探听虚实。对方已察觉到来访者的企图,但仍然非常热情地招待他们,并且回送了许多珍贵的礼物让来访者带回去。正当他们要上船时,送行的人们取出很多双新鞋子,请来访者换上。那些人都很奇怪地问:“这鞋还好好的,为什么要换新的呢?”送行的官员回答说:“我们不容许别国的人带走我们的一点泥土……”多么意味深长的回答啊!
听了这两个耐人寻味的小故事,我开始领会作者送泥土给外婆的含义和外婆流泪的原因。是啊,泥土在一般人的眼里是很不起眼、很普通的。但是对于久居国外的外婆来说却是最珍贵的。这片曾生她养她的故土,曾经伴她走过了多少春秋,但如今所有的一切都变成了记忆。她带走的只是一点点乡土,而留下的却是她对故土的无尽思念和眷恋。
游子远在别国他乡,那份对故土的思念之情是无言可表的,随着岁月的流逝,人的思乡之情也就与日俱增了;再说作者的外婆已经是上了年纪的花甲老人,对她来说一般的礼物已经没有多大的意义了,而这一把故乡的泥土,却能寄托她无比深沉、绵长的思乡之情。
是的,世上有百种言语,难忘那浓浓的乡音;人间有百般情谊,而对故乡的情意是永恒不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