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2021-05-31 16:11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振华中学将举办“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征文比赛,高三(6)班为此进行了“热身”交流,李博同学介绍了自己了解的曾国藩:曾国藩的最高理想是“立德、立功、立言”,并以毕生的努力使之成为现实;他天资并不聪颖,考了七次才考中秀才,还是全县倒数第二名;他恪守“三畏”——畏天命、畏人言、畏君父,对自己要求极严;他说穷能养志气,认为“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无一不与寒士相同,庶几可以成大器”;他身为朝廷大员,但每餐只有一个菜,绝不多设……李博的发言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討论。
假如你是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会有哪些感受和思考呢?请你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导引
这道题目的材料以“李博同学介绍”的形式呈现了曾国藩精神内涵的几个要点。根据材料中曾国藩的几个特点,考生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 树立远大理想;2. 不懈努力,实现理想;
3. 勤能补拙,勤奋者定会收获成功;4.锲而不舍,方能成功;
5. 为人处世需心存敬畏;6. 自律,塑造出彩人生;
7.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8. 奉行节俭,不沉迷于物质享受。

另外,这则题目具有明显的任务驱动特点:写作身份为高三(6)班的一名学生;写作任务是,听了李博同学的讲述,选取感触最深的一点,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的征文比赛;写作主题即材料中设定的征文的主题——“中华名人与青春成长”。这就要求考生写作时,首先要有明确的身份感和对象感,务必联系现实,结合自我;其次,所选观点只能为一点感触或者以一种感触为主,不能面面俱到,泛泛而论;最后,材料所介绍的曾国藩的事迹言行,应是展开议论的起点。文章应体现写作目的,即阐发曾国藩的嘉言懿行,目的是为青春成长提供借鉴。所以,文章应该先评论曾国藩其人其事,从中得出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论述。而且,文章主体部分选用的论据最好为“中华名人”的事迹、言论。



佳作展评

“三畏”正心,严以正己

张佳荟

回望五千年历史长河,无数仁人志士闪耀星河。曾国藩,无疑是其中一颗闪耀着智慧、刻苦与律己的璀璨光芒而又不刺眼的明星。听了李博同学的发言,我感触颇深,曾国藩用“三畏”扶正己心,用严格规范己行,值得青春成长中的我们谨记、学习。

恪守“三畏”,他用敬畏之心约束自己。

畏天命,所以知荣辱;畏人言,所以知廉耻;畏君父,所以知忠奸。曾国藩的“三畏”其实就是最纯朴的神圣之心:敬畏自然、规律,敬畏书籍、道德,敬畏父母、尊长。周国平曾言:“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敬畏是人生的大智慧。敬畏不仅是一种人生态度,也是一种行为准则。曾国藩之“三畏”,正如杜甫字斟句酌,是对诗歌的敬畏;正如左光斗坚强不屈,是对正义的敬畏;正如导演杨洁认真打磨一个个镜头,是对影视艺术的敬畏。也正是有了这“三畏”,曾国藩才有了严于律己、恪行己道的行为。

严于律己,他用严格之心提升自己。

曾国藩并不像史家传记中常提到的“七岁作诗,览之者奇”的神童。相反,他甚至有些“愚笨”,考了七次才中了秀才。然而,他却并未止步,而是不懈努力,最终成为一代名臣,原因就在于他严格律己,这是他心存敬畏的结果,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死生穷达,不易其操”,对自我的严格要求,让曹雪芹“批阅十载,增删五次”,终成就皇皇巨著;也让董卿不断学习,坚持反思,进而成长至卓越。心存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是曾国藩的内生动力,也托举起了他的成功。

心有所畏,行有所止;严格律己,自有所成。青春之花,于此绽放。

曾国藩的青春,想必如我们一般寒窗苦读,却乐在其中。作为振华中学优秀学子的我们,更应怀敬畏之心,从他的经历中汲取营养。成长正是向上攀爬,经历磨难,破茧成蝶的过程。也许心有敬畏拦了洒脱,严格求己阻了欢愉,但这些洒脱、欢愉只是暂时的,没有节制的洒脱、欢愉,只会让人走向堕落。古人云:“畏则不敢肆而德以成,无畏则从其所欲而及于祸。”只有有所敬畏,严格要求自我,才能更快地成长;成长过后,突破自己,得到的才是真正的洒脱与欢愉。

敬畏让青春有了神秘感,严格让青春有了界限和方向。“塞得物欲之路,才堪辟道义之门;驰得尘俗之肩,方可挑圣贤之担。”青春不就应如此吗?曾国藩用他的实际行动在青春中依自己所想而坚韧向上,不断成长。他所恪守的“三畏”,又何尝不是我们青春之花所需的土壤呢?

草木蔓发,春山可望。君子心事,天清日白;君子之才华,玉蕴珠藏。心有所畏,严格律己,这便是曾国藩回响在历史、萦绕在我们心头的青春寄言。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