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荀子·劝学》:“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韩愈说:“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无数名句化育后世,读了以上三句名言,你有怎样的启发?请根据自己的理解确定立意,写一篇文章。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作文题。
三则材料都是传统文化材料,第一则,孔子说:“年轻人是可敬畏的,怎么知道他们将来赶不上现在的人呢?” 这是孔子勉励年轻人的名言。他提醒年轻人珍惜时光,努力进取。年轻人的优势在于年轻,来日方长,大有可为。第二则,荀子说:“靛青,是从蓝草当中取得的,它的颜色却比蓝草还要深;冰,是水凝结而成的,却比水的温度还要低。”这就是我们常说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也表明年轻人完全可以超越前辈们。第三则,韩愈说:“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也不一定超过弟子。”鼓励年轻人要有自信,不要被权威束缚,勇敢超越前辈。
三则材料大意相同,都是指年少者风华正茂,前途无量,鼓励他们做出超越前辈的成就。我们还需进一步思考,为何后生可畏?为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一是因为我们年轻,精力充沛,头脑灵活,学习能力强,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二是因为我们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闯进,敢闯敢干,有进取的劲头和能力。但这些也不是生而就有的,需要我们努力学习知识,锤炼本领,锻炼能力,具有敢于拼搏的进取精神,才能不负先贤教诲,不负青春韶华,不负美好时代。
写作时可以采用层进式结构来写。首先由先贤名言引出论点,然后分析三则名言内涵,从“为什么”的角度论证青年为何能够得到如此高的期望;再分析从“怎么做”的角度论证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不负先贤教诲,担当时代责任,超越前辈,用优异的成就赢得属于我们这一代青年人的荣耀。
立意:
1.后生可畏,后生有为。
2.超越前人,不负我辈青春。
3.超越前辈,赢得时代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