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922年,青年方志敏加入了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在团员调查表“对于现在社会作何感想”一栏里,他填写的是:除了革命,再无他想。
1926年“三一八”惨案中,包括6名团员在内的33名30岁以下青年遇难,鲁迅称他们是“为了中国而死的中国青年”。
1980年《中国青年》杂志发起组织了持续7个多月关于人生意义的“潘晓讨论”,标志着青年走出思想僵化,开始对社会、对人生作出自己的独立思考。
近两年,在惊心动魄的抗疫作战中,广大青年临危不惧,勇敢冲锋奋战在医疗、防治、建设、志愿服务第一线。参加抗疫的医务人员中,有近一半是“90后”“00后”青年团员。人们纷纷赞扬“哪里有什么白衣天使,不过是一群孩子换了一身衣服”。
对此,你有怎样的体验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材料由四则发生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事件叙述构成,点面结合,互为补充。
第一则材料选用了青年方志敏的入团“调查表”,体现了革命青年的清澈初心与崇高使命。
第二则材料紧密结合教材,通过鲁迅的评价,高度赞扬了那个时代中国青年的伟大献身精神。
第三则材料截取特定时期青年人群的精神成长史,透示了他们对社会、人生的个性思考,客观呈现了这一群体由热血奔赴、全力以赴到多维视角、独立思考的螺旋式上升的精神风貌。
第四则材料直接当下,紧扣现实,集中展示了新时代中国青年传统有自、奋勇有加、未来可期的出色表现。
综合起来,四则材料高度概括了历代青年一直作为中国共产党的助手和后备军的优秀品质,启示考生作为时代青年,应该具有的正确的历史观、成才观和使命感。
参考立意:
①革命理想是青春的底色
②无悔奉献,方为青年
③青春多彩,尤须独立着墨
④勇于担当,不负使命
⑤弘扬传统,展现风采
⑥青春答卷,赓续完美
⑦高扬青春旗帜,赓续百年荣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