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巴鲁赫·斯宾诺沙: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2019-11-26 21:19超越网

①巴鲁赫·斯宾诺沙:如果你希望现在与过去不同,请研究过去。
②阿尔贝·加缪: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
③约翰·列侬:所有事到最后都会是好事。如果还不是,那它还没到最后。
④李大钊: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
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本题是材料作文,本题是由多则材料组合而成的,在审题立意时,要找出多则材料的契合点。多则材料作文在提炼观点时,必须对所提供的各则材料,先逐则分析,再比较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归纳提炼出恰当的观点。多则材料作文的难点在于,如何找准各个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作全面、准确、周密的分析。
审题与立意】
巴鲁赫·斯宾诺沙是荷兰哲学家,他的话强调了研究过去的重要性;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哲学家,他的话指向现实的努力;约翰·列侬是英国歌手,他的话指向对未来的信心;李大钊是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家,他的话强调了正确认识过去、未来与现在的关系。从材料本身看,前三则材料分别着眼于过去、现在和未来,而第四则材料是对前三则的总括。写作时,可以用这四则材料中任意一个观点作为作文的中心论点,然后将这四则材料有机关联起来,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分析时既能对四则材料中任意一则有所侧重,又能避免只顾其一,不顾其余;同时能够立足新时代,立足家国情怀,立足“少年心事当拿云”的慷慨壮志。如此,视为最佳立意。
结构思路:
本题是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写作的核心最后要落实在“以上材料触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上面。首先从材料中确定立意,给文章拟一个明确的题目。如:《过去·现在·未来》。联想和思考,写成散文比较适合。写作中,可以侧重于过去、现在或未来的任何一方,但是要把三者有机联系起来。不能只写一个方面,而不顾其他两个方面。写作时要联系自身实际和时代特点,要立足新时代,立足家国情怀,表现出一个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

过去·现在·未来
弗里德里希·席勒曾写道:“时间的步伐有三种,未来姗姗来迟,现在如箭一般飞逝,过去永远静止在原地。”对于这个不会停止不会怜悯我们的时间,你是否时常觉得无奈而应接不暇?
时间是一维的抽象存在,它只会向前看,将一切变成过去,变成回忆和历史。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在不知不觉中成了过去,而过去无法挽回。你一定体味过做错的懊悔,失败的苦痛,浪费时间的悲伤,可它们都一去不复返。不,准确说来是再也无法改正。
我们人总是幻想着倒流时间,或是一遍又一遍不自觉地追忆过往的美好。可我们难道不清楚吗?时间绝不会返回!我们真的觉得回忆中的自己是不朽的永存吗?一切都过去了,都静止在原地。过去的只能放下,我们应该学会如何正确的对待过去。面对它,说一声再见,带着经验离开。
我们总是对未来充满憧憬和幻想,可我们幻想的时间正偷走我们的现在。
真想抓住自己的思绪,让它停留在现在不在徘徊。真想向人们呼告我的心声:做好现在!我们不都知道那个可笑的宋人。他看见一只兔子撞死在木桩上,竟天天幻想着未来会有兔子撞木桩,连农活都放着不干了,白白地让自己的庄稼枯死。我们也许听说过哲学家和他的弟子在麦田上的故事。哲学家令弟子去捡一束最丰硕的麦穗,但一畦麦田只可走一遍,不能回头。弟子空手回来了。他解释道因为自己总想着前方还有更大更好的一束,所以沿途遇到的穗子他都没有动手。未来或许是美好的,但现在也是才是你能够掌握的东西,你为何不把它做好?
做不好现在的人,同样也将失去未来。
当你因为现在堆积了太多事务而应接不暇,你就失去了做好迎接未来的机会。一项研究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世上仅有10%的人有明确而实在的目标,20%的人有一些长远而模糊的目标,70%的人没有什么目标。那10%的人最终大部分都成了各行精英,20%的人也是成功之士,其余的大多碌碌无为。你连未来的目标都没有立下,当它变成现在时,你难道不会不知所措?难道会有如神助地抓住机遇?我们应当在现在做好的同时,做好迎接未来的准备。
在一次又一次的完成现在任务,总结过去经验并迎接未来时,我们会觉得快乐。如果我们不想被过去拖累,被现在抛弃,等不到自己想要的未来,那么就请记住:离开过去,做好现在,迎接未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