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材料一:
在中学毕业之际,17岁的马克思考虑选择一种“最有尊严”的职业,谈及这种尊严,他解释为: “就是最能使人高尚起来、使他的活动和他的一切努力具有,崇高品质的东西。”
材料二:
1963年,刚刚大学毕业的樊锦诗踏上了西去的列车,抱着“国家的需要,就是我们的志愿”这样的信念,扎根敦煌戈壁,开启了在莫高窟近56年的单调枯燥的科研工作。
材料三:
蔡伟曾是一名只有高中学历的三轮车夫,38岁的他凭借对古文献学的热爱与孜孜追求,成功考取了复旦大学的博士,成为一名研究文献学的教师。回顾自己的求学旅程,蔡伟感慨道,对古文献学的兴趣是他低谷人生中坚持进取的动力.也是他最终的职业追求。
当下的中国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常说要选择一个有尊严的职业。请你以一名高三毕业生的身份就如何正确处理“学习兴趣”和“时代需要”之间的关系,给未来面临就业选择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材料分析
材料一介绍了青年马克思在临近毕业时强调要选择“最有尊严”的职业,并对“尊严”进行阐释。学生应扣住职业选择中的“尊严”内涵,思考有尊严的职业应该使人的活动富有崇高意义,并且使人成长,品德获得提升。
材料二叙述了刚刚毕业的樊锦诗以国家需要作为职业选择的唯一标准,扎根敦煌五十余载,专心从事考古科研工作的光辉事迹。学生应该提炼出时代和国家的需要是我们选择职业时要重点考虑的前提,立志将个人的职业发展与时代进步和国家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材料三叙述三轮车夫蔡伟逆袭考上复旦大学博士这一热点事件,学生要扣住蔡伟是出于自己的兴趣热才会历经磨难,不改初心,最终成为研究文献学的一名教师,从而引发对学习兴趣和职业选择之间关系的思考。
小结:(1)职业选择要追求尊严,努力实现自身能力与品德的多重发展;(2)职业选择要立足于国家和时代的需要,不畏艰苦,勇于奉献;(3)职业选择要能遵从自身的兴趣爱好,持之以恒,孜孜追求。
(二)提示语分析
提示语中“当下的中困青年在选择职业时,常说要选择一个有尊严的职业”,这一情境明确指向职业选择应该是在“尊严”的前提下,如果学生从个人的谋生等角度去谈则不符合要求。
提示语中强调如何处理“学习兴趣”和“时代需要”的关系问题,考生应围绕这二者关系,畅谈白己的看法。
提示语要求“综合上述材料”而非“结合上述材料”,考生应认真思考材料内容,深入挖掘树料内涵,不离材料而能作出深度的思考。
提示语要求“以一名高三毕业牛的身份”, 给“未来而临就业选择的自己写一封信”,考生应具有相应的对象意识和文体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