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年,《奇葩说》舞台上来了一个清华大学博士生。他说自己喜欢表达,所以本科学了法律;后来听朋友说“学法律的应该了解一下真实的资本市场”,所以硕士学了金融;再后来参加主持人比赛,想尝试自己在这方面的可能性,于是又念了新闻学博士。他最后问评委:我该找一个什么样的工作?
他的这个问题一下子让作为评委的高晓松怒了。
高晓松说:作为清华最优秀的在校博士生之一,你的表现太让我失望了!一个读到博士的人竟然要问别人“我要找什么工作”!清华、北大这样的名校是“镇国重器”,清华、北大走出来的学子应该胸怀天下,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追求真理,改造世界。只关心找什么样的工作、如何赚钱,这与普通技校毕业的学生有什么区别!
读了以上材料,你有什么感想?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要求:根据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作文要想准确立意审题是关键,而阅读材料又是审题的前提。在阅读过程中概括材料大意,找出关键语句,确定立意角度,提炼中心论点,本则材料主要内容是清华大学博士生,节目求职被高晓松痛批:愧不愧对清华。从清华大学博士生的角度来思考立意,反思教育的价值和标准;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的履历表是十分光鲜亮丽的。本科、硕士、博士全在清华就读;是清华校园的风云人物,按说这么优秀的学生应该是不愁找工作的,读的是名牌大学,学的是吃香的复合型专业,多才多艺。让他找不着北的应该不是能不能找到工作这个问题,而是找什么样的工作,过什么样的人生的问题。也许他真正迷茫的一点在于,法律也读了,金融也念了,新闻传播也学了,可是到底哪个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呢?这不是他一个人的迷茫,这样的迷茫在高校学子中具有相当的普遍性。从小到大,在初等教育到高等教育的一条龙流水线上,他们背负着家长的期望,接受着学校老师的教导和鞭策,不知疲倦地奔跑在分数、成绩的单行道上。我们的教育体系只给优秀一种定义,只把微笑和鲜花送给那些考出高分的学生,导致我们的学生的思维是单一的,线性的,个人发展缺乏独立性和多样性。教育,教育,就是要教书育人,可教的书是不少,育人的功能却实在完成得欠佳。当那些学生们进了高校,读着自己不感兴趣却被家长认为是就业热门的专业,也难免在毕业季遭遇这样的纠结:我能干什么?我该干什么?他们有考出高分的能力,却缺乏独立找到答案的智慧。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在清华呆了十多年,还不能搞明白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是个人的悲剧,更是教育的悲剧。正如爱因斯坦对教育的反思,通过专业教育,学生可以成为一种有用的机器,但是不能成为一个和谐发展的人。培养的是人还是机器,是教育体现自己价值的重要标准。
1.从这位清华大学博士生考虑,作为大名校生,应该体现出“胸怀天下”、“改造国家”的风范,对国家、社会有一些自己的想法这个角度写,比如有青春梦想,更要有家国情怀;新青年担当有为,共铸中国梦;青春逐梦新时代,奉献担当谱华章。
2.从名校角度考虑名校是“镇国重器”,应该教育学生有志于改造国家,让人们相信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