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照要求作文。
颜回是孔子的杰出弟子,他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按照世俗的看法,颜回的一生是不幸而凄惨的。但是我们看到的颜回却是“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虽居陋巷,箪食瓢饮,内心世界却充盈着无比的快乐。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孔颜之乐”,留给后人的问题是,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或者说,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
对此你一定有过自己的体验和思考,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文章。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明确文体,不得写成诗歌。不得抄袭、套作。不得少于7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
材料举了大家熟知的颜回安贫乐道的故事,由此引出疑问:第一个疑问——“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够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毫无疑问,材料中的答案或许是肯定的,也可能是否定的。由此形成第二个疑问——“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其实,后一个问题是对前一个问题的深入解读,在认为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的不幸之后,才会探讨“幸福感来源于何处”。
写作时,针对这个材料可以从三个角度出发去论述。1. 探讨高度的精神修养是否能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可以回答“是”,也可以回答“否”,言之成理即可。2.思考“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的幸福感究竟源自何处”,信念、理想、高度的精神修养等都可以成为内心幸福感的源泉。3.综合考虑以上两个问题,提出“高度的精神修养可以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成为身陷困厄之人的幸福源泉”等类似的观点。写作时注意要紧扣“当人们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这一前提,不能脱离这个前提简单地讨论幸福的来源。
立意:
要做精神的丰盈者。
安于贫穷才能乐于求道。
豁达是一种可贵的胸怀。
快乐离不开精神的给养。
贫穷也是可以快乐的。
安贫乐道乃君子之风。
乐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例文:
困境,莫忘安贫乐道
孔子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何者让人念念不忘?是“一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的颜回,是死后唯有草席裹尸的颜回。材料中讲颜回终生贫困,并不幸早逝,一生不幸而凄惨,已让人唏嘘;对比“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的精神态度更让人感叹。
贫贱不能移,是古来一直被人推崇的品质,生活清苦,不是不快乐的理由,颜回是能真正做到安贫乐道的人,也是值得我们敬慕和学习的人。他启示我们:困境,莫忘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何意?安于贫困乐于求道,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或者说,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这是君子之为,是成事之关键。
追溯历史,不羡陶朱猗顿之富,不改安贫之心,陋室与“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比邻的刘禹锡,挥毫泼墨,远离尘嚣,笑回天下“惟吾德馨”“何陋之有”,终究求得内心的大自在。东晋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不管条件多么恶劣,都保持了心灵的安详和宁静,把清苦的生活过出了自在怡然,一成田园之风,传益后人。面对贫穷困厄,不同人会有不同的态度。小人向往富贵可以不择手段,一旦困苦,惶恐不可终日,落魄又丧志,而真正的君子会安然于贫困,把苦难当磨炼,不变节,底气无损。困境,不忘安贫乐道。
安贫乐道,是中国古代的一个理想精神。一个要志于成事的人是不会贪图享受,斤斤计较个人的吃穿、物质环境的艰苦的,自然也不会丧失真心本性,不会缺少快乐。孔子强调安贫乐道,并不是鼓励世人非要居陋巷、食瓢饮以示清高,“居于富贵,安于富贵。居贫贱,安于贫贱”,他的教诲重在一个“安”字,贫贱不戚戚,富贵不汲汲。颜回之所以得孔子赞赏,受世人尊敬,是他能够用高度的精神修养冲淡现实生活中的不幸,当面对简陋匮乏的现实生活时,内心依然有着幸福感。
《文子上仁》中讲“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身。”人的成长,离不开物质,更需要丰厚的精神滋养。生活没有一帆风顺的,一旦生活困窘、身处逆境,愿我们都能乐观以对,秉持安贫之心,拥有乐道的情怀,处贫能安,更能乐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