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国“万世先师”孔子,一生教过三千多名学生,其中七十多人特别贤能。学生子夏曾问孔子对各人的看法,孔子说:“我不及子贡聪明,不及颜回守信,不及子路勇敢,不及子张严谨。”子夏迷惑不解:“他们比您了不起,为什么还要跟您学呢?”“颜回缺少变通,子路缺少宽厚,子张缺少平和,子贡缺少谦虚。”子夏若有所悟:“这也是老师在教育自己吧。”
班级计划举行“认识自我”主题读书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一、审题立意
(一)审题
1.情境分析。这是一道将历史文化题材有机融入考生学习生活的作文试题,本材料可分为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点明材料的背景,指出了孔子在中国教育史上的功绩和地位;第二层是孔子和子夏的对话,也是这则材料的主体,孔子对于学生的优点和弱点有着清晰的洞察,这种深入了解正是孔子能将不同类型的学生培养成贤人的重要原因,对于今天的教育者依然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最后一句是第三层,借子夏的感悟揭示了孔子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也获得了自我教育的机会,实现了个人提升,这也是材料最核心的要点,即我们应善于借助正确认识别人来正确认识自我。本文题以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为着眼点,引导学生关注、思考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充分体现当前“立德树人”的教育原则。
2.典型任务。考生在写作时需要扣住孔子育人或育己的做法,结合高中生的实际生活以及在社会和时代中的重大使命,针对自我和他人的辩证关系,落实认识和教育自我,表达自己的认识与思考。表达想法时不能脱离材料内容,要围绕具体情境展开。否则,便会偏题或跑题。
3.价值判断。青年人是国家建设的未来主力军,青春是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的最佳时期,通过材料主题“育人与育己”,可见文题意在引导考生思考如何借助认识他人来认识自我、改善自我,成长为合格的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的接班人。所以,考生对于传统人物的思考,要挖掘其正面价值,体现积极的价值观。
(二)立意
1.知人可知己,以人为鉴,了解自己的不足;
2.了解他人的优缺点,善于知人。
对于他人,我们应全面认识其优缺点,而在认知他人的过程中,完成对自我的认知和教育。写作时,对于识人与识己的关系,考生要能表达自己的辩证认识,要结合自身学习和生活的实际,立足于向孔子学习,成长为更优秀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