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2021年5月份,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唐同学为了去看看这个世界,决定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一路上他耗时6天5夜,乘坐了54辆公交车,经过了1291个站点,弯弯曲曲地走了1810公里,花费了381元车费,历经千辛万苦,终于从上海到达北京。
有人说,坐高铁、飞机更加高效快捷,这样坐公交车完全是浪费时间,大学生应该把时间和精力用在更加有意义的事情上;有人说通过坐公交车旅行,能够感受到祖国各地的风土人情,“在路上”何尝不是一种研学,这些都是无法从教科书上学到的经历;还有人认为这位同学有勇气和智慧,这趟属于一个人的旅途有缜密的计划,有满满的收获……
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以光明中学高二学生李华的身份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一)材料
材料共两小节。第一小节,叙述了上海华东理工大学一名大二男生乘坐公交车从上海到北京的事件,突出此行换乘多、耗时长、行程苦的特点。第二小节,主要是人们对该事件的评价。观点一从效率出发,认为选择公交这种低效的出行方式是一种浪费,这个评价并不正确,背离男生出行认识世界的初衷。观点二认为此行也是研学,肯定“在路上”的意义:感受风土人情、获得教科书上没有的经历。观点三从个体品质人手,肯定其勇气和智慧。要注意的是此处的“勇气”应指其敢于突破常规选择;“智慧”则表现在有明确的目的,有合理的行程安排。
这是一则极富思辨性的材料,其旨在引导学生去思考在高效快捷的时代认识世界的方式、“快”与“慢”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书本知识与亲身经历的关系、行为和计划的关系……
(二)任务
1.主题:在高效快捷的时代认识世界的方式;“快”与“慢”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的关系;书本知识与亲身经历的关系;行为和计划的关系……
2.体裁:“请给这位同学写一封信”,规定的体裁为书信。写作书信要注意格式要求,除开头有称呼语和问候语,其中称呼语顶格,问候语空两格,结尾应有敬语,其中“此致”在正文之下另起一行空两格,“敬礼”写在“此致”的下一行,顶格书写,以及落款、日期。行文中,应采用第一、第二人称,体现与收信人思想和情感上的交流。
3.要求:“针对以上事件,你怎么看?”不能脱离材料,要针对材料内涵发表白己的看法。“选好角度”是一个善意的提醒或要求,提醒考生可就材料中某一或某几个评论人手,尤其要注意的是如果考生不限于材料评论,也可有其他看法,但不必面面俱到,必须有所侧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