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孟母,择邻处。”孟子的母亲为使孩子拥有一个好的教育环境,曾两迁三地,煞费苦心。时下,为了让孩子专心读书,一些家长也开始“迁徙”。孩子备战高考,父母全职陪同;孩子报考艺校,母亲天南地北地陪考;甚至孩子上大学,还有父母租房陪读……陪读,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词汇,成为近年来愈演愈烈的社会现象。从初中到高中,从高中到大学,由国内到国外,父母陪读者都不罕见。陪读,究竟是在帮助孩子,还是在伤害孩子?陪读,究竟是拖累了家长,还是成全了家长?
正在求学的你是否有亲人陪读?如果有,请给他们写一封信,明确表达你对其陪读支持与否。如果没有,请你以校园小记者的身份向校报投稿,结合所见所闻所思,自拟标题写一篇评论。
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格式和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写作要求:书信格式正确,贴合身份,对象明确。
立意探讨:从支持的角度,可以感谢成长中有父母的陪伴。从反对的角度,可写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也可写用独立拥抱成长。从“利”的角度来讲,当下诱惑太多,学生自控能力较差,陪读可以减少孩子犯错误,提升孩子的学习效率等。从“弊”的角度来讲,陪读可能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一些“副作用”,如能力缺失症、精神缺钙症等,不利于孩子的自立自理能力的培养;此外,陪读是家长把教育看成孩子成功唯一之道的表现,不惜代价只求孩子金榜题名,这种“高投入”渴求“高回报”的心理,容易让家长内心失衡,也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