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忘我》:只有一副眼镜,人呢?是不是钻进书里去了?
材料二:
“人生如春蚕,作茧自缠裹。一朝眉羽成,钻破亦在我。”——陆游(《书叹》节选)
要求: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要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任务很明确,“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考生需要结合时代的特点以及人们的生活现实来阐发自己的思考。写作要抓住材料的主旨作文,所给的材料是一则题为《忘我》的图画,主要说读书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第二则是陆游《书叹》中的语言,是对材料一的解读和深化,强调进去出来,强调在“自”“我”,并从读书“书叹”引申到人生。因为这两则材料不难理解,所以写起来有话可说,立意不难。立意行文应围绕“尽信书不如无书”展开。如“对于以上两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表明写作内容必须是你针对“书本知识和独立思维”有独立思考,考生要展示思维的深度,表达自己的认识。构思时可以从这个角度出发,或写议论文,或写记叙文。如写议论文,可以从名言引入,然后从不同角度分析背后折射出的东西,接着联系现实,最后回扣开头和标题。
【审题】本题是一道含有权衡比较的思辨类材料作文,命题有突出培养学生的敢于批判怀疑的意识的指向。其特点:有比较评价,有辩证分析;有对材料的解剖,也需围绕名言发散引申。两则材料都强调了独立思维的重要性,由于不少考生一时弄不明白书本知识与独立思维的关系,总之,“活”,是这道题的最大特点。不管怎么说,相信“活”一点的考生应该能写出有思想、有文采的好文章来!
材料梳理。材料一“忘我”有两层意思,首先是说读书需读进去,其次是不能只进入,还得能出来。结合两层进行解读,读书要进得去也要出得来。若能进一步论述进得去才能出得来,进得去是为了出得来,能出得来进得去才有意义,警惕进得去出不来等更好。材料二是对材料一的解读和深化,强调进去出来,强调在“自”“我”,并从读书“书叹”引申到人生。
供选立意有:
1、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2、不可盲从。
3读得进,出得来。
结构层次:本文先引用孟子之言作为文章的标题,统摄全文,观点明确。接着采用正反对比方法论证,以《论语》《孙子兵法》的阅读为例证,思路清晰,其中穿插着周国平、帕斯卡尔等哲人名言,处处突出“读书要善于理解消化”这一中心,结构严谨。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孟子曾言:“尽信书,不如无书。”前人之书,代表的是前人的观点,其中不乏积极的一面,但倘若我们将其奉为教条,则必然会僵化我们的思想,扼杀我们的创造力。
不可否认,前人通过对大量事实的总结,凝结成一部部积淀着智慧的书籍,但这些书籍却如双刃剑一般,需要后人慎重、理智地使用。
《论语》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论,体现了“仁”、“礼”等道德准则,为历朝历代所推崇,放到今天,“中庸”、“和谐”等思想仍具有积极意义,其价值不言而喻。善读《论语》之人,将《论语》作为自己提升道德修养的途径,甚至产生“半部《论语》治天下”的美谈;不善读《论语》者,只迷信于其中的纲常礼节,乖乖进入封建统治者设下的圈套。可见,善于与不善于读书,其实有着天差地别的效果,关键在于是否能依据实际灵活变通。
类似的还有《孙子兵法》这本书。古有赵括纸上谈兵,最终于战场落败的惨痛教训。今有商人运用《孙子兵法》中的原理,驰骋于商海的美谈,而美国西点军校更将《孙子兵法》列为必读教材用于提升军人战斗力。同为读书,有的人囫囵吞枣,学了满腹腐朽理论;有的人观其大略,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试想饱读兵书的赵括若能做到不囿于定论,谁能保证他不会打一个漂亮的胜仗呢?书并没有罪过,关键是读书的人如何去解读书中的内容,去应用所学的知识。
周国平曾说过:“追求心灵的宁静,首先要有一个心灵。”同样,对于读书,要追求对作者思想的理解和感情,首先自己要有思想,如此方能与作者平等地交流,不会迷信于书。
帕斯卡尔曾说过:“思想造就人的伟大。”确实,只有思想,方能记录自己对人生的感情,在读书时,只有思考,只有将作者的思想与自己的思想进行碰撞,方能产生火花,只有这样我们才会做到“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做到融会贯通,古为今用,他为己用。
尽信书,不如无书。如果我们只是一味吸收古人书中的观点,我们的大脑就会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如果蚕只食桑而不消化,蜂只采花而不加以酝酿,我们何来的丝和蜜?所以我们在读书时,要有自己的思想,能对作者的观点进行理解、消化,如此方能谓之善读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