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

2023-04-19 09:03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比如“退一步海阔天空”和“不争馒头争口气”,再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等等。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此题的审题关键句: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这”是指代前文“谚语往往在通俗易懂的话语中蕴含着经验与智慧,但有些谚语彼此之间仿佛有矛盾”,因而行文不宜全篇局限于材料列举的两组谚语,还应结合更多生活经验,联想类似情形,深化认知,以提炼概括观点,予以解读剖析。
材料关键词:矛盾与情境(前提、条件)。也就是说,这类谚语体现出内在“矛盾”,而这种矛盾产生的原因,是二者隐含了不同的情境(前提、条件),明确了这一点,其对立统一关系就不难说清。
首先要读懂谚语的具体含义:
“退一步海阔天空”代表退让和宽容,是建议在面对争执或冲突时采取宽容和理解的态度,以达到和谐与平衡;“不蒸馒头争口气”代表进取和硬气,表达了“争”并不是为了一点小利益而是有更重要的价值,因此需要有“争”的态度。两个谚语的表述内容虽然指向不同,意思看起来是相反的,矛盾的,实际上有相似之处,是两种生活的态度,即要以更高的目标为导向,处理好个人和外界的关系。有时对立,有时又可共存,要看具体情境。两个谚语之间的所谓“矛盾”,从表面上看,好像存在着个人思维品质的不同或认识能力的不同,但实际反映的是人们在不同情境下的思考和经验。
“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强调团结的力量和集体的智慧,“三个和尚没水吃”警示的是互相的推诿和集体中的内耗。认真分析这种“看似矛盾”的实质,考生可以探究矛盾背后的对立统一性,也可以跳开去阐发此类现象体现的传统思维方式,还可以探讨谚语所代表的生活经验和智慧的相对性。
实际上,这种“看似矛盾性”在生活中很常见。写作中考生需要充分调动生活经验,联想与此类似的情形,才能深化认知。“如何看待”就是要给出判断,亮明观点,阐述审辨思考后得出这一观点的理由。
很明显,这道作文题的文体适合议论文,亮出观点,阐明理由,得出结论。论证过程既要扣住谚语本身的含义加以辩证分析,更要结合生活的实际进行阐述,使说理深刻,体现思辨性。首先由这些耳熟能详的谚语带入生活现象的分析;其次,从材料表面矛盾的说法构成思考的起点,审辨这些说法各自成立的条件;最后借此举一反三,理解到我们日常审辨时其实有很多默认的前提没有说出来,比如,“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的默认前提是这“三个臭皮匠”是合作的,是向着同一个方向想的,从而突出人多想法多的优势,“三个和尚没水吃”指的是互相推诿的“和尚”,相互掣肘造成窝工的后果。如果能达到这个审辨力层次的考生,其作文的深刻性就很好了。
参考立意:
1.看似矛盾相悖,实则对立统一。
2.借我一双慧眼,看穿矛盾,转换运用。
3.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例文:
谚语终觉浅,求索要躬行
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我们早早地遗忘了晦涩的“屠龙术”,口口相传的正是接地气的谚语。
谚语大都经历了时间的验证。留存下来的谚语,往往都能反映一些现实现象或者生活道理。“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是古人在田间垄上发现的遗传学道理;“蜻蜓低飞要下雨”则是古人由物象变化中归纳出的气象法则;“退一步海阔天空”,更是古人于人情世故中领悟到的处世哲学。我们不难发现,谚语中蕴含的道理其实都经历过一代代人的检验。《乡土中国》中曾言:“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谚语则是文化的通俗注脚,传递着朴实的经验,具有历史学上的意义。
时间变化的同时,时俗也在更迭,所以千百年前的谚语不能很好地契合如今的环境,其实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我们改变了许多生活习惯、生活方式,和这些相关的谚语可能都得改弦更张。这也启示我们需要根据具体条件使用相应的谚语。
仅仅站在字面意思角度,认为“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和“三个和尚没水吃”相互矛盾,是混淆了这两条谚语的使用条件,同时并没有深入了解谚语的真正含义。“三个和尚没水吃”的内核其实点明了不能合理规划、通力合作的恶果,而“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则证明了齐心协力的益处。当我们仔细权衡两者,我们不难发现这两条谚语并不矛盾,反而站在不同角度诠释了合作的重要性,是彼此的进守辩证。
新的时代也会有新的谚语,而我们也需要检验这些谚语的“科学性”。各领域的年度“十大热词”就是谚语的一种变体,反映我们日常生活的同时也带给我们反思。从某种意义上,热词与谚语并无二致,都在口口相传中彰显了某种道理,更重要的是,热词更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反映的是离我们更近的社会现象。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旧谚语,我们需要更多的实践来将热词转化为谚语,在互联网社会的大浪淘沙中,甄选出属于新时代的谚语。
谚语,本质上是一种经验,自然也时常会出错,我们不能武断地奉谚语为圭臬。不过,我们仍会记住谚语,因为这背后隐藏是先辈上下求索的身影,回荡的是一声声质朴的肯定,我们能从中汲取到前人对知识、对真理的渴望,从而使自身拥有追求新知的勇气与决心。
我们要有“纸上得来终觉浅”的思考,更要有“绝知此事要躬行”的心怀,要理性地看待谚语,走在传承与创新的路上。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