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乐羊是战国时魏国的将军,魏文侯命他率兵攻打中山国。乐羊的儿子在中山国,中山国君就把他杀死,煮成肉羹,派人送给乐羊。乐羊为了表示自己忠于魏国,就吃了一杯儿子的肉羹。魏文侯重赏了他的军功,但是怀疑他心地残忍,因而并不重用他。
秦西巴是中山国君的侍卫。中山君盂孙到野外去打猎,得到一只小鹿,就交给秦西巴带回去。老母鹿一路跟着,悲鸣不止。秦西巴心中不忍,就把小鹿放走了。中山君以为秦西巴是个忠厚慈善的人,以后就任用他做太傅,教育太子。
班级计划举行读书报告会,围绕上述材料展开讨论,请结合你阅读材料后的感受和思考,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分析
(一)立意分析
此材料出自陈子昂《感遇诗》第四首,原诗这样写道:“乐羊为魏将,食子殉军功。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吾闻中山相,乃属放麑翁。孤兽犹不忍,况以奉君终。” 一个为了贪立军功,居然忍心吃儿子的肉羹。骨肉之情薄到如此,这样的人,对别人岂能有忠心呢?一个怜悯孤兽,擅自将国君的猎物放生,却意外地提拔做王子的太傅。这样的人,对一只孤兽尚且有恻隐之心,何况对他的国君呢?他肯定是能忠君到底的。两个人的行为,一反一正,结果截然相反,追其根源:前者源于“残忍”地吃自己儿子的肉羹。后者“忠厚慈善”,“心中不忍”,将小鹿放生。两个人物,两个事件,一贬一褒,两相对比,表达的是一个意思。材料的倾向性很明显,应批驳材料中的乐羊“残忍”,赞赏秦西巴的忠厚慈善。
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词,准确归纳概括,全面理解事件真正含义,合理引申,即可得出材料主旨:
淡薄骨肉亲情,岂能履职尽忠?恪守人伦亲情才能尽职于家国天下。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坚守仁善的人性底线,是建功立业的基础。仁爱之心是人们立身处世、为政治国的根本和保障。人贵有同情怜悯之心,人贵有恻隐之心。人贵有“不忍之心”(同情仁爱之心)倡导忠厚仁善,反对冷酷残忍。人要有恻隐之心、仁爱之心,远离残忍奸伪。恪守仁善之心,反对冷漠无情。忠厚仁慈,为人之本。(仁心乃为人之本。)怀仁慈之心,行仁慈之事。骨肉且相薄,他人安得忠?常怀悲悯,忠厚为民。君子仁善而福禄归焉。忠与仁不可兼得,舍忠取仁。巧诈不如拙诚,惟仁可得人心 如果不能统筹考虑材料要素,不能准确理解材料内涵,抓住一点,不顾其余,随意拓展,就可能偏离题义,以偏概全。例如:巧诈不如拙诚。任人唯贤,国泰民安。忠国忠君弃私心,不以一眚掩大功。
去伪崇拙方能修身立业。
以拙诚立身,以笃行谋事。
(二)写作要求
这是一则典型的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模拟2020全国Ⅰ卷“历史人物评说”的命题模式来设置情境与任务,旨在考查考生的理性思维、批判思维和价值观,引导学生通过评说历史人物观照现实,从中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思考个人修为,实现个人品德修养的提高,达成“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要求表明,本文要写成任务驱动型作文,行文要看清要求,明确任务。题目设定的写作对象是“本班同学”,文体是“发言稿”,任务是“读书报告会”,题目要求写发言稿,那么就必须按照发言稿的格式来写,行文时要有对话感,避免犯与书信格式相混淆的错误。内容应体现“感受与思考”,写成议论文,体现思辨性。联想与思考是开放的。考生可以由此及彼,从评价材料中的历史人物入手,旁征博引,纵论古今,分析论证仁善之心对于人格的完善、对人性的提升的重要意义;还可以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去谈仁善,展现青年一代对中华美德的认识与传承;也可以写当仁善与履职尽忠发生冲突时该做出怎样的选择,体现思辨性。只要体现出自己的“感受与思考”即可。打分主要应该考虑学生在行文当中是否能鲜明地表达观点、有层次地给出充分的理由。最好能体现辩证的思维,联系社会现象,谈出这种认识和思考对于当下社会或青年未来发展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