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有个国王总觉得自己不快乐,就派人去寻找快乐的人。
国王派去的人调查了许多豪门巨贾,发现他们都不快乐。而一位一无所有的年轻人却很快乐,派去的人就问他快乐的原因。
年轻人说:“学会放下,就快乐了。”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分析 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年轻人的话实际上画龙点睛地揭示了主旨,那就是“学会放下,就快乐了”,明白了这一点,也就好构思了.如果写议论文,可以从下列三个问题着手:为什么要“学会放下”?怎样才能“学会放下”?“学会放下”,应该放下哪些东西?
具体立意时,可参考以下角度:
①放下与快乐;
②快乐的学问;
③寻找快乐;
④学会放下.行文时,可以联系实际,就现实问题展开论述.比如很多人常感叹活着累、活着烦,那是因为他们有太多的放不下,他们舍不得放下自己的地位、权力、金钱,他们不愿意放下自己的私欲、贪婪、傲慢、苦恼.如果他们懂得放下,那么生活就会呈现出另一种色彩.也可以引述诗文通过正面事例来说理,譬如学会放下,你可以有“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的闲适,可以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如果写记叙文,可以从正面写能放下的故事,也可以从反面写不能放下的故事,还可以写原来不能放下的苦恼和后来终于学会放下的快乐.可以写自己,也可以写 别人,还可以写历史人物.不管从哪个角度立意,只要切合材料的中心,都是可以的.
学会放下
“有所不为方能有所为”
--题记
在《郁离子》上面有一个故事,一个年轻人在路上碰到了一位老者,这位老者正坐在路旁哭泣.这个年轻人感到有点好奇,于是上前询问:“老人家,您为什么会这么悲伤啊?”老人抬头看了他一下,回答道:“我的命真苦啊我年少时,当权的皇帝喜欢与武者交往,于是我便拜了一位武者为师,可待我学成之后,那位喜用武者的皇帝已经驾崩了.新上任的皇帝又喜欢文士,于是我又拜了一个秀才为师.待我学成后,新任国王却又喜欢年少者为师,而我那时已两鬓斑白.就这样,我最后一事无成.现在我走在街上,忽然想起了这些经历,所以才在此痛哭啊!”
这位老者文武俱通,不可不谓是个人才,但他却不懂得放下,因此到最后一事无成.事实上,人的生命毕竟是有限的,你不可能一次性抓住太多东西,因此,我们应当学会放下.倘若你一个人什么都想占有,而不舍得放弃,那么它就会像那则寓言当中的猴子一样,不但玉米没掰着,反而被鸡吃光了米.
王傑在《英雄记钞》中曾经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诸葛亮、徐庶、石广元、孟公威等人一道游学读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三人都想将所读之书背熟,这势必会费许多时间,而孔明是很高明的,他舍去了大部分,只观大略,于是有了天文地理无所不精的诸葛亮.可见,有时放下,可以拿起更多.
鲁迅,少年时求知欲很强,读了好多书,后又学医,但最终弃医从文.血腥的事实让他明白,学医可以治有限的人的生命,却救不了全中国大多数人麻木的心灵,他果断放弃医学,挥舞一只既可当匕首又可当投枪的大笔,解剖“国民性”;对着铁屋子,呐喊复呐喊,鼓舞了无数热血青年.可见,放下些次要的,可以拿起更好的.
由此可见,我们在生活中应当学会经常的放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不断的放下中成长以及进步,才能取得快乐.否则,即使你是国王又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