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农民曾经向一位教授这样问道:“先生,一个聋哑人曾到五金商店去买钉子。他先把左手中的两个手指放在柜台上,然后用右手做钉锤的样子。服务员拿出一把锤,他摇了摇头,并用右手指了指放在柜台上的两个手指。服务员拿给他钉子,他点了点头。这时候,恰巧有个盲人近来。先生,请你想象一下,他将如何买到一把剪子?”“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教授从容地回答。
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的能力。这是一则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噢,很简单,只要伸出两个指头,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就可以了。’教授从容地回答”“其实,盲人是会说话的”分析,材料中的教授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盲人会说话,不一定需要模仿剪子剪布的模样,这是思维定势造成的错误。其实,生活中的这样的简单的常识是随处可见的,可是我们常常会和教授一样盲目,一样地想当然,一样思维定势。参考立意:打破思维定势;做事情,需要把握住事物的实质;追求一个目标,可以通过最简化的程序,用简捷的途径达到目的;表达自己的思想,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有时候可以参考前人成功的经验,但不能拘泥于经验等。可以开头引出观点,生活中需要打破思维定势;在思维定势这一问题上,有的人不是没有渊博的知识,而是陷入思维定势的误区,以致往往找不到问题的关键。结合事例分析,如爱因斯坦家有两条狗,一条大的,一条小的,后来他为两条狗造了一间狗屋,后来想两只体型不一样,大的狗不能从小门进,于是造了一大一小两扇门,其实造一扇大门就可以了,小狗也可以进出等;伽利略的自由下落实验;爱因斯坦的静态宇宙常数;哥白尼的日心说;开普勒被教会烧死等。思维定势有时会妨碍问题的解决。最后,可以论述我们在生活中怎么有效避开思维定势等。
打破思维定势
现实生活中,一张有一黑点的白纸展现在我们面前,引起我们注意的往往是黑点而不是白纸,这或许是我们的本能使然,也或许是习惯作崇。但不管是本能还是习惯,最终反映出的是一种长期以来形成的思维定势。
这种思维定势使我们观察事物,只注意最耀眼的局势而忽视整体;使我们处理问题,只顾局部不看全局,这就犹如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又如林中观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人的思维定势通常来源于他的生活经验和习惯,而人类就是有这样的缺点,凭借经验处理问题。一位富翁的公司在一夕间破了产,也欠下了百万巨债;他为了还清债务,用仅剩的钱批发了一些零食并开了一间店,他认为只要用以前治理公司的办法来经营小店,顾客就会络绎不绝。于是他又去批发了一大堆零食回来,他兴奋的想着:自己一定会赚到钱的!哪知几天过去了,由于各种因素,买零食的人越来越少,最后门庭冷落,而店里的零食也因难以保存而变质,发霉。
有经验固然是好事,但固于经验,就容易画地为牢;而习惯可以使人们不假思索跟着感觉走,但却更容易使人循规蹈矩,固步自封。一个聪明的人,成功的人恰恰敢于打破思维定势,与众不同,独树一帜,在大家看到了黑点的时候,看到了白纸。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勇气,更需要智慧。一位名画家的孙女也是个小画家,她画的风是五彩的,她画的树和草像是被风吹染过一样,也是五彩的;名画家认为孙女画的都是不正常的“怪物”,但他眼里的“怪物”却在国际儿童绘画大赛上得了一等奖。
打破思维定势,需要眼光,更需要魄力。知道伽利略的斜塔实验吗?在当时,几乎所有人都信奉亚里士多德的重物先落地的经验论;但伽利略不迷信于名人和人的生活经验,他找了大小两个球在比萨斜塔做实验,最后验证了自己的正确。
如果不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我们看问题就未免失之偏颇,做事情就难免铸成大错。所以,我们看问题,做事情,一定要打破思维的定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