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不少实体书店都有一面用于展示的独具特色的书墙,有一家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

2022-03-13 17:59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不少实体书店都有一面用于展示的独具特色的书墙,有一家被誉为“离天空最近”的书店,其书墙甚至贯穿了三层楼。这些书墙既能唤起读者读书的欲望,又能给读者艺术的美感。
如今,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也筑起了高高的书墙,抬头仰望,好书满目,但这却引来不少质疑:只能远观,不能近读,美则美矣,华而不实。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请结合材料,以美和实用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指导】
第一段材料的观点:有些书店的书墙既美又实用,肯定了书店的做法。
第二段材料的观点:有些图书馆的书墙美而不实用,借“质疑”间接否定图书馆的做法。
“对此,你有什么体验和思考?”中的“此”指代什么?“此”,指代上述材料的观点,合起来就是:建书墙来追求“美和实用”时,应该区分场合,学校图书馆不应盲目照搬书店的做法。书店建书墙,可以做到美而实用;学校图书馆东施效颦建书墙,美而不实用。
注意,材料指定了话题,“美和实用”。把主语变换一下,结合材料的观点,表述如下:“美和实用”能不能在书墙上兼而有之,要区分场合。
书店可以二者兼得,图书馆不必二者兼得,实用就好。
根据朱光潜的理论,美和实用是两个概念。他举松树的例子:松树的形态及其引发的你的情感体验——这是美;松树可以做椽做梁做家具——这是实用。换句话说,美,是不可以从实用的角度来看的。
我们也可以这样理解,美,就是不实用。一一美和实用,是两种不同的存在。这种不同,又不是黑白分明的那种不同。两者之间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只是看问题的不同视角。
所以,美和实用之间的关系,可以并存,可以统一相得益彰;可以取舍,但不是矛盾对立的关系。能够并存兼得,当然好,比如书店的书墙;不能兼得,就要取舍,比如图书馆的书墙,要美还是要实用,要根据实际需要来确定。

参考立意:
1.美和实用,两者兼顾。
2.追求美和实用,要“因地制宜”。

尚美实用,兼道而行
霍佩锦
伏尔泰曾有言:“人们说,谈到审美趣味无可争辩,只是对感性方面的审美趣味来说,这话才是对的。”诚哉斯言!有一家被誉为“离天空最近”书店,书店中的一堵书墙,贯穿三层楼,仿若直入云霄。可谓是气势恢宏!其琳琅满目书架与其想入非非的审美设计,不仅唤起读者尚美之心,又能引起读者读书的欲望,可谓妙哉。
而如今的有很多学校的图书馆,亦如出一辙,筑起了高高的书墙,布置精致典雅的书架,好书满目,宏伟壮观,却令读者只能“远观而不能近亵焉”。如此书架,引来不少质疑:美则美矣,华而不实。那么,这样的审美设计,到底是为了审美趣味的享受,还是对书籍的亵渎?据我之见,作为图书馆,其建立的初衷是为让人博览群书,在其精神的海洋畅享知识的宝藏,当然,建造设计要营造美好的氛围,其初衷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不应偏颇于为了美观全然不顾其他,顾此失彼,让图书馆的书籍束之高阁终日蒙尘。读者也只能望书兴叹!图书馆的书不能阅读,那么,是否已经失去图书馆的意义?我想,设计者不应陷入唯美主义,应而要尚美实用,既要兼道而行,既满足了人们的尚美之心,亦符合图书馆建设的初衷。
庄子曾言:“桂可食,故伐之;漆可用,故割之。”书店作为盈利性场所,其审美设计本就是制造“大美”视觉冲击力,促发顾客购买的欲望,激发购买热情,这是一种营销策略,其尚美,亦实用。而学校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旨在为师生提供一方便捷宁静典雅的阅读环境,如营造只是一味尚美偏废一方,不顾及读者需求,只尚美,不实用,本木倒置,私以为不可取也。故而应尚美,实用并重,其中蕴含哲理,一如钱钟书先生所言,“门是实用,窗是审美”,因而在生活中,也应把握尚美实用,兼道而行。
反观当下,实用主义至上,审美教育靠边,因为注重实际,小学的美术老师、音乐老师常“被代课”,因为注重实际,花钱带孩子去博物馆艺术展,还不如多给孩子买两斤肉吃。因为注重实际,太多家长认为而唱歌画画就是“不务正业”。因为注重实用,缺乏审美教育,以至当下一代或多或少缺乏尚美美之心,成为实用主义的践行者。吴冠中先生曾痛心感叹:“今天中国的文盲不多了,但是美盲很多。”
海德格尔曾言:“人充劳绩,但还有诗意的栖息在这片大地上。”故而,实用尚美,两者皆不可缺。只有尚美实用,兼道而行,我们才能在物欲横流的时代潮流中,把握正确的价值取向。在实用与美两方面结合中保守住希望的火花。
老子曾言:“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音与色、实用性是为了愉悦人的身心,花俏失当,反而扰乱人之心性。从某种程度上讲,实用和尚美兼道而行,恰中适当是永不过时的价值取向。
愿尚美之火永不熄灭,请以普照万物,驱散丑陋黑暗;愿实用之刃永不腐朽,我们得以奋勇前行,开拓未来。


生活在可感的大地与可望的星空
精致的香氛,华美的设计,手拿咖啡和相机的人们纷至踏来,在这所谓“新式书店”打卡,在光可照人的地板与天花板间如履薄冰,唯恐惊扰了精美的书墙。
都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可现在,我们似乎将这水晶阶梯打造的太美,为这一手打造的工艺品失却了拾级而上的力量,仰望着,把触手可摘的星辰封于幻想。
这生活中屡见不鲜的现象,昭示着一种唯美主义的禁锢,呼唤我们重拾美与实用的统一。(由生活现象,引出文章观点)
不由悟得,(此四字为老师添加,不然,在衔接上有跳脱之感。)《金阁寺》的悲剧不在于一个人、一座寺,而在于极端的唯美主义在脱离了现实意义后走向自毁和幻灭的趋向,小说中的“我”一味地将金阁寺奉为“美”的终极意义以至于消解了其本身的存在和与世界的联系,最终在幻灭的心境中将金阁的实体付之一炬。
这种炽烈哀恸的唯美其实是对美的一种窄化,美的意义并不需要人来额外赋予,它正健全地生活于每个人的基本生活与生命当中,于实用毫不相悖。(反面举例,金阁寺因人为因素,被唯美、窄化,脱离现实,被付之一炬)
三岛“哀恸之美”为金阁寺带来了名声,当金阁被开发为旅游景点时,有人认为这是一种美的落俗,在我看来“俗”也许正是美的延伸。景点的开发给当地人带来的工作与收入,支撑起基本生活中的“小美”,远道而来的旅人,亦能获取美的陶冶。也许你会说这种美不那么深刻与纯粹了,但那种美其实是浓郁却危险的,是实用的延伸使得它丰富而自然。
如惠特曼所言;“那种异香要使我陶醉,但我不陶醉其中,空气不是一种芳香,它是无臭的物质,但它构成我的呼吸,我爱它。”我们被重香惯坏了嗅觉要重新感知空气中的简朴之美,将美放归自然。(金阁寺被开发成旅游景点,唯美与实用结合,使美得以延伸,正面论证了美与实用的统一。)
让美与实用统一是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有机结合。实用作为手段而不忘美之初衷让我们诗意生活在可感的大地与可望的星空之间,尽享人之创造与活力。大了说有故宫文创携千年荡涤之国粹,以温暖的围巾,小巧的笔尖,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日常;小了说每天早晨开启一天忙碌之前,伫足一线大厦间的熹微晨光,蓄起一天满满的干劲与动力。美与实用,统一于我们驾驭二者的理性,让我们诗意栖居于大地长天。
无用之用,方为大用;美不自美,因人而彰,让我们永远幸福,生活在可感的大地与可望的星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