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一中学的李老师,在进入高三后,将高二时未结束的校本课程“《西游记》鉴赏”拿来继续开设,引领学生进行“《西游记》中的诗”“《西游记》中的神与妖”“《西游记》中的道教与佛教”等课题研究。此举引来议论纷纷,学校的领导、教师、学生,有的支持,有的反对。后来学叫停了此课程。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受、联想和思考?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试题分析:这道作文题要求考生对李老师在高三继续开设未完成的“《西游记》鉴赏”校本课程一事进行评论,对该课程是不是应该叫停发表自己的意见。虽然众说纷纭,但基本思路应该有三种:
第一种是支持开设、反对叫停。理由如下:①本课程开设符合国家要求和课改发展趋势;②它有益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课题研究能力,有益于学生的发展;③它对于学生应对高考其实有利无害,学生学语文的兴趣会提高他们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会大幅提升。
第二种是反对开设、支持叫停。理由如下:①该课程与高考命题的考点没有关系,它会耽误学生大量的学习时间,影响学生高考,进而影响学生前程;②进入高三之后,许多学生已经把精力重点放在了高考上,该课程受不到应有的重视,效果不会好,所以不开设也罢。第三种观点是该课程可以继续开设,但应该尽快结束。论述该课程可以继续开设的理由与应尽快结束的理由分别采用第一、二两种观点的理由即可。
叫停好课实不该
李老师的做法值得赞许,叫停此课程实为大谬。何以知其然?
《西游记》中的人物,唐僧执着,悟空豪迈,八戒惫懒,沙僧憨厚。写神,神神相异;写妖,妖妖不同。一个简单的取经故事却被作者写得摇曳多姿,煞是耐看。其语言之精粹,我们在学过的《猴王出世》中就早已领略;其内容之丰富,传统文化、宗教知识、诗歌鉴赏、写作艺术等无不尽纳其中,也无不值得细品精研。深入研究《西游记》,相较于碎片化的单篇课文的学习,功效之大显而易见。
陶行知先生曾说:“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李老师开设这一校本课程,就是在教学生如何锻造这把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这种课程,让学生在研究中学到了丰富的文化知识,提升了学生的分析鉴赏能力,也让学生知道了该怎样进行课题研究。这些,为学生将来进入真正的课题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经验,为其将来的发展夯下了扎实的基础。如此课程,何错之有?
学校之所以叫停此课程,无非是担心它可能影响学生的高三复习备考,担心学生在高考中失利。然而,这种担心虽有道理,却属多余。固然,高三的学习时间紧张又珍贵,高三的备考任务繁重又艰巨,学生的学习重心理应转移到高考上,一切为高考“让路”,一切为高考服务!然而,李老师带领学生进行的《西游记》鉴赏,其本质也是一种备考,而且是目光更长远的备考。因为李老师带领学生们鉴赏《西游记》,教给学生的不正是高考语文所考查的鉴赏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吗?两者本为一体,殊途而同归。
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在紧张的高中学习生活中,学生有机会深入研究名著,既学到知识,积淀深厚的文化基础,又提升能力,有益于未来的发展。如此美事,他们必定欣然而从之,兴致盎然而奋斗之。
何况,李老师一定知道高三复习时间紧迫,不能长时间开设此课程。此次开设,也是在完成高二时未结束的课程。毕竟对于名著的研究是一个系统工程,非一天两天短时间能够奏效的。如果课程尚未结束就叫停,不仅学生对著作的研究是不完整的,学生课题研究能力的培养也会受到影响。另外,万事应有始有终,如此虎头蛇尾地结束课程,也不利于学生的思想培养。所以,把尚未结束的课程完成,乃李老师应有之义。
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压缩一点高三的复习时间,完成对培养学生能力极重要的研究,无可厚非。而如此好课被叫停,实为不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