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苏轼曾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2019-07-11 21:53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苏轼曾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太阳东升西落,而日复一日;大地春去秋来,又四季轮回;可青春,却一去不复返。世间万物在变与不变中交替进行。
请根据你的生活经历或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历程,谈一谈对“变与不变”之间关系的理解。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作能力。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考生在审题时要注意全面把握所给材料,概括出材料的主旨,根据所给材料主旨确定自己作文的立意。本作文题目由两个部分组成,提示语和要求。材料主要讲“世间万物在变与不变中交替进行”。材料中“变”与“不变”所指对象不同,时代变迁了,生活急剧变化了,我们的很多方面都会变,更重要的是,我们要不断改变自己,提高自己。同时,有一些东西是不能变的,是要始终坚守的,比如原则,正直、真诚、善良、坚韧、乐观等美好的人格。“变”与“不变”是我们在生活中时常面对的问题,比如岁月、办法、目标、初心等。思考行文时,要注意“关系”一词的要求,而不能简单地写成有的在变、有的不变。这两者的关系可以有以下几种情况:(1)改变方法以实现不变的目标,如改革开放而不忘初心;(2)与时俱进,将不变的传统文化更好地传承下去,如诗词大会、朗读者;(3)以不变应万变等。材料要求“结合当前中国的时代发展和社会面貌,谈一谈对‘变与不变’的理解”,重点是结合时代的发展和社会面貌。立意时注意二者的辩证关系,“变”是为了“不变”,“变”体现“不变”;或“不变”才能“更好的变”,只有坚持某些东西“不变”,才能保证保障某些巨大的变化。行文中注意结合现实举例分析,如“共产党不忘初心”“保持为人民服务”的本色,正是这种“不变”,才保障了“社会面貌的巨大变化”,如“人民富裕”“国家强盛”。只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思考,能够自圆其说即可。立意角度要跳出材料,给人眼前一亮、耳目一新之感。注意题干的要求,具体写作时,还应避免抽象的描写,大而无边的空泛议论。

变则通,通则久--我看老惯性与新常态
事物的发展变化有几种状态:老惯性状态--新状态--新常态--老惯性状态。这不是简单的重复,这是否定之否定,事物就是在自我否定中不断发展,实现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
这中间蕴含着一个哲理,那就是变则通,通则久。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董仲舒独尊儒术、隋唐开科举先河……这些都曾是新常态,然而现在呢?
骑兵早已退出历史舞台,马克思主义成为指导思想,现代教育也是遍地开花。当新常态变成老惯性,就会有更新的常态来代替它,古今中外,概莫能外。
北美大陆因不满英国本土的殖民统治而独立革命,后又因对奴隶制的态度分歧而爆发内战,但100多年来,始终保持世界头号强国的记录。
日本幕府时代被美国入侵,壮士断腕实行明治维新,不仅实现了民族独立,而且历经两次世界大战而不倒,仍稳居世界第三大经济体。
它们都善于搞制度创新,而我们也早已跳出两个凡是的误区,让实践成为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天不生牛顿,万古长如夜,然而经典力学解释不了水星近日点发生偏离的现象。这是光线在引力作用下发生弯曲造成的,相对论如此解释。
相对论刚刚提出时,爱因斯坦到处演讲,以致司机都能耳熟能详。有次他们又到一个地方,而当地人并没有见过爱因斯坦本尊,司机便越俎代庖,据说讲得一丝不差,但当有人提问时却露了马脚,只得自我解嘲说,这个问题太简单了,让我的司机(其实是爱因斯坦本人)来回答吧。
相对论的说词在老司机看来是“老惯性”了,然而却不能应对听众提问的新状态。当然爱因斯坦要回答这个新问题,也离不开他的老理论。现在,相对论当然没有过时,但仍在不断发展完善。
是的,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只有“变化”是永恒不变的,但绝对变化中有相对“不变”。
苏轼就说,“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汉取秦而代之,但治国初年休养生息,萧规曹随。中国发展经济搞改革开放,但四项基本原则坚持不变。变才能通,但通了之后还要久一阵。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真理万变不离其宗,那就是唯物论和辩证法,那就是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惟其如此,才能逢凶化吉,遇难成祥;惟其如此,才能物阜民丰,长治久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