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

2021-12-05 17:53超越网

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写作。
甲:你这是偏见。
乙:你说我是偏见是基于你的立场对我进行判断;我认为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
甲:你不相信科学吗?你刚才的话违背了科学常识,就不要跟我饶舌了。
乙:科学是你家的宠物吗?我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
以上的争吵很难有结论,对于思想交流意义不大。如何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能接受的观点?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认识和思考。
要求:(1) 自拟题目;(2)不少于800字。

【审题】这是一则任务驱动型作文材料,材料由甲乙两个人物的对话构成,理解起来并不难。二人之间展开了一场争吵,甲认为乙对他“有偏见”,乙认为甲“你对我的评判,也是出自偏见”;甲认为乙“不相信科学”,乙又认为“没有觉得我前面表述的观点违背了科学常识”。总之,甲乙二人的认知都是基于自己的立场角度的认知,这种争吵很难有结论,所以要让两个意见不一致的人尽量接近,得出双方都能接受的观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角度可能有很多,这就需要考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作文中要体现对如何解决问题的认识和思考。如我们可以写有话好好说、求同存异、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参考立意】
(1)有话好好说;
(2)求同存异;
(3)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

有话好好说
请看这出好戏:一个开口便说人家“偏见”,另一个回怼对方是偏见;看起来都理直气壮,“正见”在手,其实谁也没能说服谁。看到这似曾相识的面孔,听到这咄咄逼人的腔调,我真想对这两位说,请调整你们的说话方式——有话好好说。
有话好好说,才能“说”出自己满意的效果。俗话说,有理不在声高。要想别人接受自己的道理,不但不能声高,有时还要尽量放低身段。当年的吴主孙权是怎样劝手下大将吕蒙学习的?孙权没有因“蒙辞以军中多务”,便斥其为偏见,而是拿自己的学习经历及体会耐心开导他,结果让博学多才的鲁肃都称赞“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留下“士别三日须刮目相看”的佳话。
有话好好说,不仅仅能让听者有益,说者往往也是受益者。试想,假如当初孙权开口就斥责吕蒙的“军中多务”是偏见,吕蒙即使碍着领导的面子,不敢回怼主公一个“偏见”,恐怕读书的时候也不会有如饥似渴的劲头,当然也就没有令人刮目相看的效果了。如果没有当初的进步,吕蒙还是那个吴下阿蒙,怎配做大都督,怎会有后来的“吕子明白衣渡江”,活捉关羽,收复荆州的结果?从这个意义来看,有话好好说,既成全了吕蒙,更成全了孙权。由此看来,有话好好说,更大的受益者归根结底往往是说话者本人。
会不会好好说话,往往决定着你的人生能走多远。说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例子——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果邹忌开口便是“王之蔽甚矣”,齐王会有悬赏纳谏的举措吗?要我看,邹忌能保住脖子上面那颗脑袋就算万幸了。邹忌的高明之处就在于先用自己到底有没有徐公美这个问题在妻、妾、客那里的反应打比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才终于使让齐王纳谏的目的变成了现实,实现了了战胜于朝廷的愿景,邹忌自己也因此而名垂青史。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有话不会好好说的还大有人在。为了显示自己高明,张嘴就是“偏见”“白痴”“傻叉”,自以为高人一等,殊不知这样的污言秽语正在矮化、脏化自己的形象,令人不堪其臭,掩鼻而避之。如果给人这样的印象,即使你有再好的见地,往往也会被忽视。何必呢!
有理不在声高,好好说话,才能说到人的心坎里。讲究说话艺术,有话好好说,我们都应该努力践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