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明的进程里,五千年华夏的历史中,许许多多的人物出现在历史的某个重 要的节点,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为后人留下传奇的故事、超凡的智慧甚至不朽的精神。在你的阅读学习过程中,一定有不少这样的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请你选择一位(屈原、文天祥除外.)回想他们的事迹,思考他(她)们的价值,传扬他们的精神,写一篇纪念性文字。
要求:①根据你的观察、经历或思考、感悟,选择一个角度;②自拟题目;③文 体不限;④不少于 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考生的写作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作文,任务驱动型作文的写作要求关键在于识别并完成任务,在任务的驱动下发表对材料的看法。写作考场作文的第一步是审题,即审读题干要求和审读材料内容。本题题干要求考生“选择除屈原和文天祥外的一位历史人物,回想他们的事迹,思考他(她)们的价值,传扬他们的精神,写一篇纪念性文字”,考生的作文中既要涉及历史人物的事迹,又要通过这些事迹来体现他们的价值和精神,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崇敬之情。
从材料来看,考生可以从五千年的华夏历史中选择写作的对象,也可以从世界文明的范畴中选择写作对象,只要他或她在历史的长河中“留下传奇的故事、超凡的智慧甚至不朽的精神”,就都可以成为考生写作的对象。从对象的来源看,这些对象可以源自教材,可以源自课外书籍,可以源自荧屏;从对象的性别来看,可以是男性,可以是女性;从对象的身份来看,可以是在文学领域有突出贡献的文人,可以是政治革新中有重大举措的政治家,可以是驰骋疆场建立功业的英雄;从对象的精神品质来看,可以是坚忍的,可以是英勇的,可以是睿智的……选定对象之后,考生接着要思考如下问题:他有哪些卓越贡献,有哪些典型事件,在这些事件中人物有何表现……接着就要思考人称视角,考生可以选择旁观者的身份,使用第三人称来讲述事件;可以采用第二人称,以“你”指称人物,对人物进行描写抒情;还可以采用第一人称,让自己化身为历史人物来触摸感受人物的心灵。
供选命题有:……,你是我心中的美神(英雄、勇士、智者……);一路有你,……;……,我因你而自豪;乌江水,霸王情。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亮丽的标题——《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最常见好用的拟题技巧是巧用四字短语成对偶或对仗结构,也可以化用诗词或歌曲中的句子。其次用描写性或排比性的句子开篇,也就是拟写一段精彩而有韵味的“凤头”。正文主体部分先来一组排比句展示历史人物的风采,然后用几个镜头来展示人物的特点,这几个镜头一定要有细节性的描写,或动作,或神态,结尾可以呼应开头,表达自己对历史人物的崇敬之情。
其实我一直都懂你
风,轻轻翻开华夏五千年的文明史书,一个个鲜活的面容从眼前轻轻的飞扬逝过,或悠然自乐,或满腹愁怀,或感时伤乱,或慷慨激昂……
虽然时空难越,不曾与你谋面,不曾与你促膝相谈,可自从我第一眼看见你的文字,我就开始读懂了你。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我懂你是孤独的。在那个国君昏庸无能听信谗言的国度里,在那个臣子阿谀逢迎奸佞当道的国家里,你注定了孤独,注定了寂寞。你一身高风亮节,为风雨飘摇的朝廷奔波劳碌,为水深火热的百姓九死未悔,然而你的期望与辛劳只能换得一世飘泊。“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你越发的孤独,越发的悲怆。
你宁愿尝尽流浪之苦,也不愿贪图世俗的安逸,你的眼神里充满了深深的忧伤与愤慨。你不再峨冠博带,而是披头散发,沉吟江畔;你不再追求建功立业,力挽狂澜,而是化作一朵浪花,让滔滔江水带走你杜宇一般深深的悲伤哀痛与无奈凄凉。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懂你的忠君爱国,懂你的孤独寂寞,更懂你对真实自我的坚定执着。
“怒发冲冠,凭栏处,萧萧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我懂得你是激愤的。胡人几度南下,你临危受命,盘马弯弓,纵横沙场,带着“待从头,收拾旧河山,朝天阙”的坚定决心,你“踏破贺兰山缺”,让胡人微风丧胆,你“笑谈渴饮匈奴血,壮志饥餐胡虏肉”,让敌人丢盔弃甲。我懂你对胡人的恨之入骨!
一竿红缨,直捣黄龙,奈何十二道金牌阻挡你前进的步伐。眼见胜利在即,你就这样轻易地前功尽弃,于深深夜阑之中“抚琴吟唱知音少,弦断有谁听”,我懂得你是无奈的。于是,风波亭里你仰天长叹:“三是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运河月”。你血染亭柱,风云为之变色,永远地安息在西子湖畔,用生命诠释了精忠报国。其实,我一直都懂你,懂你对大宋朝廷的忠诚,懂你的满腔热血,更懂你的一份侠骨忠肠。
历史犹如一面铜镜,古人很早就有这般说法,我铭记于心。于是偶有闲暇,我便翻开那带有淡淡墨香的书卷,咀嚼前贤的文字,细细品味前贤的人生,把他们的文字化作无形力量永驻心间。当你终于穿越时空,对或无奈或悲伤或恬静的前贤说一句“其实我一直都懂你”的时候,你便懂得一份力量,懂得一份崇高,更懂得一份精彩的人生。于是你的心间便多了一份真挚,多一份情怀,更多一份责任与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