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6月1日,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同时施行,两部新修订的法律落地为未成年人撑起更安全的保护伞。
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针对未成年人的安全教育和保护、网络保护等作出更加具体明确的规定,进一步压实了监护人、学校、网络服务提供者的主体责任;修订后的《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与《未成年人保护法》的修改相呼应,并且明确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则和机制等。
学校组织以“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与自我成长”为主题的座谈会,参加对象为老师、家长和学生代表。李明同学是这次座谈会的学生代表,请帮助李明同学写一篇发言稿,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感受与思考。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题启发考生思考当下时代社会应怎样保护未成年人,未成年人应该怎样自我保护、自我成长,并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一)材料
材料共两段。第一段阐述修订后的《未成年人保护法》与《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对保护未成年人的意义。第二段介绍了两部法律修订的重点和完善之处。
(二)任务
1.任务:参加以“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与自我成长”为主题的座谈会的发言稿。
2.情境:参加座谈会意味着表达看法、观点的形式相对自由,要考虑多个层面,如国家、网络媒体、学校等。以李明的身份即以学生的身份,文稿当表达青少年学生群体或个体的“感受与思考”。题干中的“你的感受与思考”,强调“我”的存在。考生应从自身出发,结合当下实际,写出“我”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与自我成长”的个性思考和真情实感。
3.主题:“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与自我成长”。
主题涉及三方面要素: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自我成长。要注意分析未成年人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经济特征及其他相关特征。理解“社会保护”要结合材料中两部法律的相关阐述,分析社会保护的必要性、当下的紧迫性、两部法律的可行性,以及其他层面的社会保护。理解“自我成长”,要注意联系“社会保护”,分析二者的关系——内外因素,相互配合,共同促进。
4.要求:“写一篇发言稿”意味着有一定的文体要求。“结合上述材料”规定了写作的内容,你的“感受与思考”必须基于对“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与自我成长”的思考。其中,“选好角度”是一个明确的指引,提醒考生不必强求面面俱到,可选取其中的某个方面谋篇布局,完成作文。同时要注意发言稿的格式(标题,称呼,正文,结尾)及现场的情境,特别要注意与现场参会者的互动(发言稿中要有相关语句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