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越网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

2020-01-01 19:26超越网

法国童话《小王子》中,有一段对白。小王子问:“仪式是什么?”狐狸说;“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大家并不陌生。过生日,是一种仪式。成人节仪礼,是一种仪式。古人云:“沐浴焚香,抚琴赏菊”,沐浴焚香也是仪式。
有人喜欢这种仪式,追求这种有仪式感的生活。他们认为,一年365天,除了吃喝拉撒,毫无期待,生活重复,乏善可陈,多么可怕。也有人却嗤之以鼻,认为仪式感是“伪精致”对生活的渗透,会导致对表面化、形式化的追求,甚至是虚荣的表象化和理想的物质化。还有人认为……
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解析】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材料写作文能力。本题属于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作文任务十分明确——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请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写一篇文章,谈谈自己的看法。任务驱动型作文隶属于材料作文,对于材料作文一方面要求学生整体感知材料,从材料中提炼出主旨;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根据主旨,自选角度进行写作,切不可偏题。
【审题】先看本题材料的限制性。
首先是内容限制。题目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用《小王子》中的对话引出“仪式”的内涵,并举例说明“仪式”在生活中的表现形式;第二部分是人们对这一问题的不同看法,暗含争议;第三部分给出具体任务指令。“对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你怎么看?”引导语中限定写作内容必须是个人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的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要求考生审视个体生活,观照自我心灵,反思并总结感受。
其次是立意限制。考生要思考“仪式”和“仪式感”两个词语的不同内涵,对于“仪式”,材料的解读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仪式”借助形式符号,侧重指礼仪秩序等流程;“仪式感”则重在“感”,表达人们在“仪式”之中获得的情感体验、心理认同、价值归属。前者是后者的载体,后者是前者的内核。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命题人并未表明自己的价值判断,考生可以见仁见智,能自圆其说即可。材料提供了一个讨论的场景,考生须在多维的比较中申明自己的观点,不可自说自话,不顾及材料内涵。
最后是文体限制。“你怎么看”“谈谈自己的看法”等引导语暗示考生选择议论文或议论性散文为佳。
接着分析材料的开放性
一是立意角度自由。材料引导语给出了“仪式”的内涵与两种不同的观点,考生既可以认同,写仪式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仪式点亮生活,仪式感的重要意义等;也可以否定,写生活不需要过多仪式,没有仪式感又何妨等;还可以辩证分析仪式与仪式感在生活中的关系。视角可微观,感受自我在生活中通过小仪式带来的积极正能量;视角也可宏大,思考仪式对于文化与文明传承的重要意义。
二是联想和思考自由。“仪式”的表现形式很丰富,考生可自由联想,这就给考生构思选材提供了一定的开放性。考生个体的生活体验不同,思考的方向和行文的角度自然会不同。
参考立意:
对于“仪式”和有“仪式感”的生活,考生既可以肯定,写生活需要仪式感:仪式不等于形式的外壳,诗与远方需要寄托;仪式感让平凡的生活成为诗意的世界。也可以否定:没有仪式感又何妨,何必追求形式,踏实生活即可;真正的仪式在人们的心中;少些仪式,生活会更加高效自由。也可辨证看:可以没有仪式,但不能没有仪式感;仪式感未必都要有仪式。
行文结构:首先拟一个隐含或者直接点明观点的题目,比如“诚于中者,必形于外”。然后开篇直接表明对“仪式感”的态度——有仪式感,生活才过得美好而精致,并引出本文的观点。正文主题部分先从古人到今人列举重视仪式感的例子,接着围绕“仪式感可以点亮生活,为我们明确每一个人生节点的责任与义务”“仪式感可以呼唤梦想,让人们更加信仰未来,于绝望的土壤中播下希望的种子”“仪式感可以继往开来,让我们一面告别过去,一面走向更美好的明天”三个角度阐释“仪式感”的价值。结尾部分收束全篇,并呼应标题。

给仪式一点空间
清明时节雨纷纷,今年的清明仍在眼前:长辈们恭谨地洒下纸钱,淋上黄酒,将甘蔗整齐码在坟头,孩子们在烛光前虔诚地叙述思念……
“繁琐”的仪式,我们一步也不肯落下,那牵引出来丝丝缕缕情意与悠悠中华文化,令人动容。快节奏的生活,我们该慢下来守护仪式,守护一种习惯,守护背后深情与文化,守护一种认真生活的态度。
“爆竹声声一岁除”,年初一,各家各户总要点上红火的鞭炮,并且进行祭祖仪式,这种仪式随着历史长河流传至今,成为一种习惯,不易改变。仪式成为习惯后不易改变,也不必大费周章去改变。复旦大学教授严复锋说:“习惯的意义在于维持生活的安稳感。”仪式流传千年,已经与我们的生活紧密联系,若强行改变,会给人多大的不适感?人生活不安稳,社会又如何安定?所以,应该给仪式一点空间,维持生活的常态,而不轻易改变。
不改变仪式,亦在于对它背后的人情与中华文化的珍视;这些情,这些文化,纵世事百变,依旧动人。广东婚礼仪式中有一环节是新娘梳头。“一梳梳到尾,二梳白发齐眉,三梳儿孙满地”,母亲在待嫁女儿身旁一下下梳着,这古朴的仪式中,蕴含了多少美好祝愿与不舍。这正是仪式的意义所在,无论是清明祭祖还是春节仪式,都源于人与人之间温热的情感:亲情,友情,爱情……除此以外,还是一份对中华文化的守护。在婚礼上,按仪式,新娘都要给老爷、婆婆递上“媳妇茶”,这是中华孝道的体现。而在希腊,婚礼仪式上他们会跳圆圈舞,这与希腊的热情一脉相承。中华文明蕴藏在种种仪式中,也正是这些仪式,让中华文明区别于其他文明。
而仪式,也是现代人表达感情,给每一天制造不同 惊喜感觉的手段,是一种乐活的生活态度。和郑重写下一行字相似,收藏家在接收心仪收藏品前总要进行净身仪式,这净身里,道尽了多少欢喜与爱惜。没错,生活节奏是很快,但我们不能一味的快,应该偶尔慢慢下来,在小小仪式之间,觅到丝丝缕缕的快乐,从一种愉悦的状态出发,重新上路,怎知不会更快?
给仪式留一点空间吧。仪式既成习惯不易改变,不如留下,收获心安;仪式背后的深情也不会因落伍沦落到抛弃地步;仪式带来的乐活态度也足以让我们在快节奏中收获喜悦。如此,为何要改?
愿你我在仪式之间,收获幸福与温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