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论及“文字下乡”时提到,“乡下孩子在教室里认字认不过教授们的孩子,教授们的孩子在田野里捉蚱蜢捉不过乡下孩子。教授们的孩子日常并不在田野里跑惯,要分别草和虫,须费一番眼力,蚱蜢的保护色因之易于生效。乡下孩子不像教授们的孩子到处看见书籍,到处接触着字,这不是他们日常所混熟的环境。”由此可知,环境既培养了人的能力,也限制了人的认知。
以上材料对你有着怎样的思考与启示。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作文:
材料解读:试题材料引用《乡土中国》中的—段文字,费孝通论及教授的孩子与乡下孩子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能力,又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限制了各自的认知。因此在立意行文时,考生需要讨论环境对于人能力培养的正向促进作用,也要论及环境对人认知拓展的反向限制。面对此种情形,我们需要发挥其正向作用,突破其反向的限制,实现自我的更好发展。另外,要注意逻辑合理,例证贴切;要体现辩证性,思考全面,论述深入;还要联系当下实际,指出当代青年要正确看待环境对个人发展的影晌,实现自我价值。
立意指导:
①辩证看待环境对人发展的影响。
②发挥环境正向作用,突破其反向制约,成就非凡人生。
偏题分析:
①考生只谈环境的正向与反向作用之—,忽略了另—半。
②考生只谈环境的影晌,不谈如何去突破反向限制,实现自我。
③考生就材料谈材料,没有在材料基础上拓展延申,也没有结合自身角色进行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