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思想在界定人之为人时,通常将人视为具有心灵、能够思维的主体;人的存在的特征,突出体现为既与身体无关、又与环境无关的主体性。这种哲学观念体现在美学上,就是以康德为代表的主体性美学:主体运用其心灵的先验能力构建表象,当心灵中的表象与主体的感受及其情感发生关联的时候,主体就根据其感受的愉悦与否作出审美判断,将能引发愉悦的表象判断为美的,反之则判断为丑的。按照这种美学思路,主体被极度高扬了,客体则被极度贬低了。简言之,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
针对上述理论弊端,生态美学首先根据生态学原理,将人类的存在理解为“生态存在”,也就是身在生态系统之中的存在:生态系统在其漫长的演化过程中孕育了包括人类在内的众多物种,是人类存在的母体。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按照生态美学的思路,自然不是人类可以无度利用的资源,而是人类得以产生且赖以生存的本源。生态美学从生态存在论出发,其核心命题是,自然事物以人类的审美知觉为通道,如其本然地显现其自身。
正是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出发,生态美学展开了对于审美价值的生态重估,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在生态美学之前的美学理论中,“美”与“审美”都是极其光辉灿烂的字词,审美价值毋庸置疑地居于价值序列之首。但是,从生态审美的高度来看,生态美学的理论思考多了一个重要参照,即生态健康,也就是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生态学研究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生态美学则研究人类与环境之间的审美互动,清醒而自觉地考察人类审美活动对于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严肃地反思和批判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生态美学看到,人们很少考虑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因而造成了对于环境的极大破坏。比如,人们通常喜欢整整齐齐的草坪,通常用“杂草丛生”来贬低一个地方的审美价值;然而,草坪的维护需要消耗大量的水和化肥,对于淡水资源奇缺的地区来说,草坪审美偏好却成了生态破坏的重要诱因。简言之,生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灾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摘编自程相占《生态美学:迈向生态文明的美学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康德是西方的主体性美学的代表,他认为人的存在与环境没有关系,主张人要与自然界对立起来,并隔断与自然界的联系。
B.生态学原理是生态美学的理论依据。人类存在于生态系统的母体中,只有人类才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的具体体现者。
C.生态美学探讨审美价值与生态价值的辩证关系,是基于生态系统的生生特性而展开的、从生态角度对于审美价值的重估。
D.生态美学与其它美学理论的不同在于它倡导生态审美观,使美学得以完成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任务。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重点论述了美学对于保护生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强调了人与自然密不可分的紧密联系,具有很强的思辨色彩。
B.文章用对比论证写出生态美学不同于主体性美学的内涵及理论依据,对人与生态系统的位置关系作了理性地阐释。
C.文章指出了生态学与生态美学之间既有关联又各自不同的研究重点,表明了生态美学对于审美价值相关问题的独特思考。
D.文章举例论证了人类审美偏好会造成生态环境破坏这一生态美学的观点,简明扼要地表明了生态美学倡导生态审美观的认真思考。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主体性美学的理念中,心灵是有先验能力的。人可以通过其自身的感受是否愉悦,对心灵中的表象做出美丑判断。
B.因为人类有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所以人生的责任就在于帮助生态系统达成理想共生状态,人类也因此被称为“万物之灵”。
C.在淡水资源奇缺的地区维护整整齐齐的草坪,并不符合生态健康的价值标准,而这种情况的出现正是人类审美偏好的结果。
D.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平衡,是生态美学理论思考的参照之一。这种美学理论会严肃地反思和批判人的审美活动对于环境的破坏。
1.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浏览选项的内容,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选出符合要求的选项。A项,说康德“主张人要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曲解文意,从原文第1段结尾“简言之,现代主体性美学通过高扬主体性及其创造力,将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可见,“人类这个物种从自然世界中无以复加地突出出来,甚至割断了人与自然界的血肉联系”并不等同于“人要与自然界对立起来”,所以选项表述错误,属于曲解文意;B项,“只有人类才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的具体体现者”以偏概全,从文中第2段“人类是生态系统生生之功能、生生之德性的具体体现之一”可知,“之一”是其中的一个,是部分,而“只有”是唯一的一个,是全部,所以选项属于以偏概全;C项,该项信息在文中第3段,表述正确;D项,“使美学得以完成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根本任务”不合逻辑,文章最后一句“从而使美学在拯救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这句话是对前文“态美学在认真反思形成人类审美偏好的社会、历史、文化根源的基础上,以生态健康为价值标准,将事物的生态价值放在审美价值之前,通过探讨审美偏好与生态灾难之间的关系,反思和批判人类审美偏好的生态后果,努力倡导一种有利于生态健康的生态审美观”的内容总结,题干把“发挥……作用”变成了“完成……任务”,可见题干推理不正确,所以选项属于不合逻辑。故选C。
2.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梳理文章的内容,圈出每段的中心句,把握文章的观点、论据,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A项,“文章重点论述了美学对于保护生态健康、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作用”分析错误,通过分析原文内容可知文章重点论证的是生态美学的内涵及意义,所以选项表述错误;B项,该项是对文章1、2段内容的分析总结,表述正确;C项,该项是对文章第2段内容的分析总结,表述正确;D项,该项是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分析总结,表述正确。故选A。
3.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考生筛选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做此类题时,第一步,把握题干信息要点;第二步,逐个选项到文中找对应点,概括分析,判断正误。A项,该项是对文章第1段内容的分析总结,表述正确;B项,“人生的责任就在于帮助生态系统达成理想共生状态”偷换概念,从原文第2段“人类之所以被称为‘天地之心’‘万物之灵’,是因为人能够凭借自己的天赋良知及其反思能力,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可知,是人类“将自身对于生态系统的责任理解为‘参赞天地之化育”’“将自身使命理解为帮助生态系统达成‘万物并育而不相害’的理想共生状态”,而题干将二者混在了一起;CD两项是对文章第3段内容的分析总结,表述正确。故选B。